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在万玮看来,首先是传承。“教育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充实母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其次是融合。
“平而不庸,和而不同”,以及得到了很多平和毕业学生和老师认同的“一天平和人,一生平和人”的评价,平和双语学校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打造一所“本土化”的“双语”学校
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1996年9月建校,2014年成为上海市首批21所可以开设高中国际课程的学校。
虽然是一所“双语”学校,但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却用“本土”这个词来定位学校,甚至对“本土”的强调超过了“国际”。“这是一所开放的学校,我们更注重本土融合。在本土教育中融入西方好的理念。”
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在万玮看来,首先是传承。“教育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充实母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其次是融合。在传承和融合中实现对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平和的较终目标是打造一个的本土教育品牌。既保持中式传统学校的优势,又能吸取国际教育的精华,在实践中找到一个合理的融合点。
在平和的双语教学里,中和西的比例,中70%,西30%。平和的班主任一定是中国老师。外教主要教授两类课程:英语课和人文课。科技艺术类有中教,也有少量外教。平和很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学校开设的人文行走课程,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比如八年级南京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中华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九年级开展“寻根上海”语文实践活动。
“平和是一所本土学校,面向本土学生,我们要坚守中国立场,以传承本国文化为己任。我们认为,越是走向国际化,越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否则根基不稳,如何谈何融合与创新?”万玮说,平和相信并坚持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主要依靠中方教师团队,同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走中西教育融合之路。
中西融合之路绝不是全盘西化,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近年来,平和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已经超越对国外教育盲目崇拜的阶段。万玮说:“以前我们一直觉得外国孩子更加外向、阳光,而中国孩子则过于内向,我们可能会认为外向是更好的性格。然而有研究表明,在人群中,内向的人占多数,而内向的人思考问题更加深入,专注性更强。我们学习西方课堂的小组讨论模式,但没有意识到内向的人不喜欢小组讨论,而更擅长在静处‘孤独’思考,小组讨论表面热闹,其实对他们无效或者很低效。”
自2017年开始,平和全面开始实施融合课程,就是希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改良之路。
“教育是一个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自我的认知永远是人生的终极核心问题。而每一个人又都是基于民族、基于文化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是被民族文化的水土所滋养长大的。因此,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未来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他们才能够施展更多的才华,发挥更大的作用。”万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