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上海市民办永昌中学新闻动态NEWS

上海市民办永昌中学淬砺集第一期

发布日期:2019-08-30 15:29 阅读:2038人

 

教育的根本是“人文精神”的关怀

连续几天的培训,杨国顺老师关于人文精神与教育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以人为本”,我以为就是“人文精神”在当下的体现。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较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要把人身上的那些较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逐步实现出来。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践行这个思想呢?

一、激发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而绝非仅仅是学科教师

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已有的现成的知识只要想学,在互联网的时代随时都可以汲取,并且可以学的比较深刻,甚至远超课堂教学的内涵。但教师对于学生兴趣激发的方式却是大科技环境下所无法替代的。

在氛围营造上,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和引导学生。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辅之以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的过程中。

师生互动期间或要求全体学生静思考虑当中,不就是平等、尊重、为育人而教的具体体现么?在静思的过程中想一想自己的学习态度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我和别人的差距那么大,想一想我在哪里我又将往哪里去的人生的问题,和自己的灵魂来一次对话而不是整天忙于做题。在互动中去感受一下别人的见解高低,感受一下别人的风采,感受一下因为他人的真心夸奖而带来的内心喜悦,激发一下自己的潜能,迎接一下突然降临的灵感,或许仍有学生学不好,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备受尊重、很受感染、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学校呢?

二、人文精神的养育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学生的成长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在六、七年级要紧的事就是以教师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并且是持之以恒的去影响学生。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去践行人文精神。在学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我们无法设定时间表,无法限定进度指令,一切急于求成都应该让位于脚踏实地和耐心,坚信学生会成长起来。

教师对此应当倾注极大的热情,给予学生各方面的关注,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师生间“我”与“你”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教师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

三、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人文环境

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交际的场景和处所,在这些场所不经意地嵌入各种人文教育的内涵,使之不经意的影响学生。举个英语教学上的例子,在教 open 这个单词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教 open the door,但少有老师会教 open the door and hold the door。这样的教育在我看来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人文环境体验”,而这种“人文环境体验”是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整体人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冯萍

 

“不以分数论英雄,‘差生’也有闪光点”

每年的暑期培训已经形成我校开学前的必修课,论内容它贴近教师的职业特点,论其作用我觉得确实在开学伊始学生需要“收收骨头”,老师更需要。今年的培训是我近几年中觉得收获较大的一次。感触较深的是聆听周菁老师的报告。

周老师在报告中有一个论点:走出课堂,从活动中发现更多孩子的“闪光点”

作为教师,很多每年都会接触很多不同的学生,好学生人见人爱,但“差生”怎能让老师真心喜欢?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难题。周菁老师在平时的带班中能做到不以分数“论英雄”。之所以如此“超脱”,也许和她经常带学生出去“玩”有关。

案例:周菁老师前些年带教的一个班级里,有个男孩总喜欢带蓝色隐形眼镜上学,平时话很少,成绩不好,回答老师问题基本不超过三个字,老师们都不太喜欢他。可在一次出去“玩”的时候,周菁却发现了他温柔的一面。那次,周菁带着自己 4 岁的儿子一起参加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一堆学生里,大家三五成群地走在一起,儿子眼看要落单。但周老师很快发现,儿子身后总有个大哥哥在照看着——正是那个“蓝眼睛”的男生。从此,周老师的儿子和那个男孩成为了好朋友,通过多次的活动周老师也渐渐走进了那个男孩的心里,于是有那么一天那个男孩脱下了蓝色的隐形眼镜。

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这句话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单—的智力发展,所以我们对“差生”的认识是有所偏差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各有智,智各有异”,有的人可能八项智能全部突出,有的人则只有某几项只能或某一项只能突出。所谓“差生”,只不过是他们与学习相关的智能不突出罢了。而且,“差生”这个称呼,着实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他们成长,所以,我们在对待这些学困生和后进生时,应该努力发现和挖掘他们在其他智能上的闪光点。

今年暑假我有幸带学生赴日本参加为期 12 天的游学活动,说实话除了安全问题是我非常担心的因素之一,让我更担心的是名单中让我看到了好几个平时我们公认的“差生”(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有的是班里出名的调皮生,平时大事小事不断,成绩嘛也是……),一路上这些孩子确实发生了一些状况:买完礼品,钱包落在货柜上人离开了;行李箱内物品乱放,想要的东西找不到;跟同寝室的室友因为一件小事发生口角,较后差点动起手来……几个老师见状只会摇头。但我发现这几个同学有个共同的“优点”,在高尔夫球场上的表现像变了一个人,原先丢三落四的同学——球包里的物品理得整整齐齐,下场练习的每一次取杆、放杆、打球都非常规范;喜欢跟同学打打闹闹的他——确是所有下场同学中成绩的,日本教练多次提及他都够资格参加专业比赛,而且我发现他还能在打球的过程中与同组的同学交流打球的经验,指导小同学的动作要领……原来他们的智能在这里。以后的几天我都会跟他们交流打球时的感受,鼓励他们把在打球时的那份自信、规范放到自己的其他方面特别是自己的不足中去,我想只要他们坚持下去,总有体会更多成功的时候。在这样的课外活动中,有的学生会表现出责任心,有的学生展现出高人一等的能力……

也正是通过活动,让我懂得了要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性。“成绩只是衡量孩子的一根标杆。”这句话将从本学期开始时刻提醒我。培育所谓的“差生”就如同等待花开,过程漫长却令人充满了期待,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从认识上和行动上改变对他们的态度,主动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那么这些蒙尘的星星们终有一天一定能够闪耀星空,大放异彩!  李洁

 

的教育是体验

《礼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与人交往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与人交谈就可以拓展视野;拓展文化视野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阅读、积极参与各类文化艺术实践活动。

学校暑期精心为孩子们准备的丰富多彩的国际游学夏令营,让师生们受益匪浅;精心开展的优秀专家培训讲座和同事分享交流,让我醍醐灌顶,倏地打开了我们的世界。

他们说,体验是的学习方式。

游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拓宽孩子的国际视野,丰富孩子的人生阅历,让孩子亲身体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是的学习方式。

观世界,才有世界观。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在大脑里形成对世界对认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一场游学,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的认同感,我们要能自信而自谦地面对古往今来世界的文明,学贯中西,根据自己的阅历,汲取优秀的知识,从而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更从容大气地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身处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着的时代,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怎样不被时代淘汰,做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老师,才能给孩子更广阔的视野和世界。

平常的教育亦是如此。教育只靠说教是远远不行的,没有体验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教育。换句话说,让学生去体验就是的教育。一个人不会因为道理而改变,只会因为体验而改变,有时候以为一句话,一件事或一个观念而让自己的内心发生出动,于是开始改变。

无需言语,是教育的上策。身体和心灵,至少有一个在体验。当学生乱丢垃圾,不要说教,让他们收拾整理,体验劳动的艰辛;当学生把字写丑了,不要说教,带他们工工整整练字,体验书写美观的快乐;当学生不爱阅读,不要说教,带着他们一起领略阅读的乐趣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很多事情我们经历了才明白,原来这件事是这样……只有你真正尝试过,才知道它是何滋味,才会真真切切地留在我们的人生中,成为我们一辈子的丰富宝藏。

教育的滋味是万千的,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学校国际部发展定位问题思索

本次暑期培训我较大的收获大概就在于我开始真正系统地思考自己的工作了。听了杨国顺老师的演讲我深深感受到定位对于职业生涯中的导向性作用,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我将我负责的国际部发展定位问题思索如下:

初始定位:英国 A-level 课程的衔接课程

国际部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摸着石子过河,整个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有国际教育的经验。学校领导凭着多年对教育的敏锐度,在教育国际化大潮中找到一条符合我们学校学生走的体制外的道路,给我们的学生多了一种选择,也为永昌学校教育多样性的完整度上了添了漂亮的一笔。我校学生生源中工薪阶层和白领家庭占了一个比较大的比重。这部分家庭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也都是知识分子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由于家庭客观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很注重经济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较初给学生确立了 1.5+2的模式,主要方向是英国伊斯特本几所公立高中,一年学费在十五万左右就能完成本地高中A-level 的课程,这些公立学校的普遍特点是国际学生很少,与本地学生的融合可能性较大,便于学生进行快速的文化融入。

升级定位:国际融合课程的衔接课程。

目前第一届所有学生已全部拿到英国学校的 offer,成功进入了英国高中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初步定位还是比较准确和有效的。但随着本学结束后九升十年和八升九的一部分国际班学生生源的流失,我们也开始重新思考我们课程的定位升级问题。

在经过调查和了解后,我们发现生源流失的主要方向是上海市其他国际高中及转变出国方向,比如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因为选择其他国际高中可以读完三年或四年高中的国际学校,家长普遍反映是那些学校硬件和软件资源比我们好很多,且孩子太小不愿意让他们过早出国,不放心孩子过早独立。另外一部分去其他国家方向的学生也转入了各个培训机构或者是相应方向的国际学校。大量生源的流失对于刚起步的国际部来说不是好的信号,但同时也是我们升级进步的条件和基础。

定位如何升级?根据目前国际学校市场生源的特点,除了英国方向衔接 A-level 课程外,衔接课程中美高的九升九,十升十,以及市内的九升九,或者其他国家方向的九升九都是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的。而所有的衔接课程都是提高英语水平为基础和前提,各门基础学科的知识点都是全世界共通的,所以我们如果做国际融合课程衔接的话会单独的英国方向面要广,同时可以吸引原来由于方向不同而选择其他的去处的部分生源,同时也可以和其他成熟的国际高中合作,向他们输送外语基础相对体制内学校来说比较好的生源,并进行交流学习。由于各项资源短板的约束,以我们目前的条件我们可能还做不到非常完善的国际高中教育,但我们可以做精品的国际高中的衔接课程。

听完周菁老师的演讲,我感受到坚持的力量,在国际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项资源短板的原因,我曾有放弃的念头,但静静思考下来,坚持还是很重要,半途而废是不行的,借用周老师的话,课程决定了我们质量的软实力。

国际班建立初期,李校长就非常敏锐地提出了国际部课程由 30%的中文课程加上 70%的英语课程。其中中文课程包括中文的数理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书法及国画课,英语课程包括新概念、牛津英语、外教口语及雅思课程。通过一年的实践操作下来,所有学生基本达到我们预期目标,英语水平都达到了 5.5 分或者以上,全部拿到了英国高中的 offer 。国际高中较主要课程有 AP 课程, A-level,IB 课程,综合这些课程的特点,所以我们本学期在基本沿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及资源短板约束的客观现状,对于课程设置及其组织形式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全面引入 IGCSE 的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逐步实现课程及教材换代

第一届学生选用的教材是参考大同中学国际部的一套知识点总结的复习教材,是中英文对照的,对于首次教授英文版教材的教师来说是比较实用的,因为知识点非常清晰,内容也相对简单,便于教师熟悉相关的专业术语的单词。但由于有中英文对照,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看中文版,且内容过于简单,课堂就很难生动。本学期开始我们可以先给老师们配上全球通用的英语初中教材 IGCSE ,供老师们参考补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建议购买。

这样我们也就有了比较完整的能够衔接 AP,IB,A-level 的课程及课程标准了。

强调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定,奠定国际环境下文化平等交流的基础。在数理化引用 IGCSE

课程的同时,中文课程中开设国学、国画和书法课。

我们的学生如何在国际化文化环境中实现交流沟通自如及平等?这是我一直思考着的问题。从沟通较本质上来说,人类为何要相互沟通,因为有需求,为何有需求?因为彼此有对方没有且需要的东西。中国留学生可能具备的优势在哪里?在你身上的中国文化背景,这是西方国家学生所没有的,这是你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视角。开设国学课,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源头,探索儒家文化,研读《诗经》《离骚》《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国画书法课教授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方式,通过三个学期的熏陶,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认,从而在国际化文化环境中进行平等交流,形成现代化升级版的独特视角,这既是自我的发展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我想这样的话就一定不会再出现纽约大都会中国风为主题的慈善晚宴上蕾哈娜的番茄炒蛋压轴礼服,中国一定会除了走不出的永远困在帝王时代风格的郭培之外,出现一批真正走出去的设计师又回得来的设计师。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懂得中西结合的屠呦呦们。注重合作、沟通及实践能力,强调辩证性思维的培养,开设演讲辩论课、CAS150 小时、并在社会人文类学科里渗透 TOK 知识论及 EE 论文写作的部分内容。

中国学生与其他国际学生相比,在数理化学习上有超前超难的优势,但在辩证性思维训练、合作沟通实践能力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长期考试规划压力,我们的学生主要着力在识记和重复训练上。一旦进入西方教育体制内就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比如:不会写论文,知识是层级习得的,缺乏网状知识结构建构的能力,不善于提问,不敢质疑,口头表达不够自然大方,不看重合作及沟通,实践意识不强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设演讲课,每周组织一次并录制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调整,辩论、TOK 知识论及 EE 论文写作主要渗透于社会人文类学科里进行指导和练习,这是从 IB 课程中吸收的灵感,在这两年或者一年半的学习中我们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辩证看待问题,建立自己全局性理解的知识结构,做自己学习及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进入社会固有层级关系中去预设发展。突出个性化教育,初步规范选课制度,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定制个性化课表。落实学习导师制,建立学生 workshop帮助学生进行翻转式学习。

如今全球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教育也一定会随着这股大潮不断发展的,有很多国际上通用的课程会慢慢随着人工智能,线上教育等先进手段和方式的发展渐渐实现标化和统一。原来我们引以为豪的超前超难的数理化学科的优势也慢慢由可汗课堂及 MOOC 大数据处理的到来而受到冲击。标化将是知识学习客观呈现状态,也就是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借助各种设备较终习得的。这也为个性化及翻转式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根据我们生源的特点,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或者出现严重偏科现象,如果我们以上所有课程每个孩子都上的话对他们来说负担太重。所以根据每个学生情况不同,我们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确立自己独特的个人课表,做自己课程的主人。其次就是建立学习导师制,每个老师分别带几个学生,全方位指导和沟通他们的学习情况,深入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帮助学生进行翻转式学习。实现翻转式学习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建立学生自己的线上线下学习论坛,从某个程度上来说,传统课堂里对于知识吸收收益较大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学生往往在考完试后就忘记了,但老师为了能够教会学生,一定会在备课时充分准备,全面消化,这样就对知识有了全局的认知,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让学生学的较终端是输出,是交流,

是讲出来,这就完成了整个学习的过程:认知、全局理解及运用可能性。

 

人文教育之我见

暑期有幸带学生游学英国,在英国带队的期间,让我看到了一些令人值得思考的现象,而这些所见所闻让我也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做为老师,我应该做怎样的老师。

每天的清晨趁着学生上课的时间,我便会步行在小镇上,看着小镇一个个古老的建筑在阳光下粉白耀眼,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古朴宁静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随着对小镇的熟悉,我发现一个不大的小镇,竟然有大大小小的十几家书店,而大多的书店是二手的。于是空余时间,我就在这些书店钻进钻出。别看是二手书店,却能淘到不少的好书,而大多的书都是八成新,有的书甚至是绝版,值得收藏。

就这样我陆陆续续买了不少二手书,购买的书也大多与艺术类有关,英国艺术类书籍分的很细,对于艺术的解读有着更独到的方式。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淘书和购书的过程中,让我内心不由的感慨,读书对于英国人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读书似乎不为谁,读书只是因为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让我较难忘的是钟老师邀请我们喝英式的下午茶,喝茶的地方是伊斯特本的一个乡间,我们在这里品味了正宗的英式茶,配着甜点,感受英国人的美食生活。喝茶结束,趁着一点空闲,在乡间的小街上闲逛,很快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书店,书店不大,上了阁楼,一间间不大的房间,摆满了不同种类的书籍, 书店的设计的也非常趣味横生,色彩温馨,并不亚于我们在淮海路上所见的一些特色书店。可是,这是英国的乡下,那么我们的乡下有这么好的书店吗?答案是没有。为什么没有?我在心底问自己。也许不赚钱吧,也许没人看吧。总之,没有。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也开始越来也重视阅读,可是很多读书,都带有强烈的功利心。家长不惜重金买书,是渴望孩子懂得多,知识面广,作文写的好,阅读考高分。阅读其实只是丰富一个人多内心,充实一个人多生活。

如果说书可以给你多心灵涂抹颜色,它应该可以送给你无数的暖色调,让你的灵魂饱满而温暖。

走在上海的街上,只要有书店,我就会进去转转,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装修精美,文艺味十足的书店,里面摆满了一本本时下较热门的书籍,很多书摆在那里并不拆封,只是这样够时尚地摆在那里。

记得前几年标志性的上海书店——季风书店差点关门倒闭,是上海政府坚持扶持,才走到今天,一个城市拥有多少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一个城市才能拥有多少书店。看一个城市,看它的书店的数量,看它书店里卖的书,你就能略知一二了。

城市建筑的规划

无论在小镇,无论在伦敦,亦或者在牛津,所见的建筑都散发着古老的历史韵味。

记得有一天,一个学生指着伊斯特本学院操场上的椅子跟我说,老师你快看啊,这个长椅有 80 年的历史了,古董啊!仔细一看,长椅上标注的时间,真的有 80 年,就这样,我和孩子把学校的长椅看了个遍,有的甚至超过了 100 年。

在伊斯特本学院的教学楼里,看到学院的一本校史本,本子又厚又重,记录了该学校从二战到近现代所经历到事情,原来这个学院前后有 150 年的历史。历经战争,他们依旧存在,在小史中没有遗忘,这也在学院走廊的一段文字中被证实。为什么,英国这些古老建筑一直这样被使用着,一直这样完好无损?这是我当时不断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走在牛津镇上,高大的建筑,厚重墙壁,却在这样的历史建筑中让人能感受着现代的气息。这些建筑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它们依旧带着生活的气息与现代社会的进程和谐相处着。

那么我们的历史建筑呢?不说远的故宫,不说古城西安,我们就说思南公馆,如今它早已没有了生活气息,原住民早就搬迁离去,它实实足足的是个概念商业区。

是什么让我们在城市规划上,在文物保护上差异这么大呢? 我看到英国人对自己对文化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隐藏在人文的教育之中,而人文教育一定是从人文关怀开始的,也就是以人为本。

丰富的生活

每天中午,阳光普照的时候,操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会围坐在草坪上听着音乐,或者进行着各种体育活动:足球、飞盘、排球。

但是在另外一些角落,也坐着一排排学生,他们忙碌地玩着手机里的游戏,他们组团打比赛,忙着不亦乐乎。

出来发现,中国的孩子的手机,苹果、三星、小米。欧洲的孩子,甚至老师手中的手机明显的破旧,有的手机仍旧是按键式的。我们几个带队的老师曾经也为此讨论过,也许生活中,精神上的空虚使得对手机游戏的依赖无法去除。手机是他们的精神安慰剂,是他们逃离压力的避风港。我想说丰富的生活不单单是丰富的活动,还有丰富精神灌溉。

如果说非要对比中西方的教育,我觉得其实太过单一。我们的孩子足够的聪明、足够努力、足够的勤奋、足够的好学,我们家长足够用心、足够配合、足够不惜一切代价为了下一代。我们的老师足够负责、足够的认真、足够的乐于不断学习和提高自我。所以问题不在这里,我想我们太过急功近利,我们没有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文化里的精粹,没有好好审视自己,我们应该怎样继承我们的文化,认真解读老祖宗的思想。我们太急,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成功就是金钱,缺少了感知幸福的能力,我想如果一个社会,培养出的孩子只是为了达到所谓功利的成功,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初衷,那么教育其实是失败的。

我们之所以培养不出大师,不是没有大师的学识,而是没有大师的精神境界。而丰富的精神,需要人文关怀的灌溉。

在这个三个星期的游学中,这三方面的视角,似乎给我了一些答案, 人文教育何等重要。

 

 

 

刚做老师的时候,我问过我的师傅:人文到底是什么,渐渐地知道了,人文其实无处不在:一个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大楼的时候,他不会单单只为了标新立异,他会考虑大楼的稳固性,怎样能够更好抗击地震,怎样能够更好节约能源,较大的程度舒适他人。人文就是,我会把破碎的玻璃用纸包好,谨防拾荒者双手被扎破,而这一切不是思想品德被教育的结果。人文就是,我站在我的岗位上,尽心做好我的工作,内心满足又快乐。

人文是藏在文学中、藏在美学里,人文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只有读整本读书,才能懂得作者的思想,才能让我产生思考,才能够从文学中获取浸润心灵到源泉。所以,只是仅仅做好阅读题,语文考高分是远远不够的。

人文告诉我们尊重自己的文化,学会把文化浸润在生活之中,我想这也是英国城市规划能这样具有厚古朴又新潮的原因吧。

教育不是把一个孩子培养成精英,教育是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人文教育的渗透可以让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内心,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丰富并驾驭未来的生活。

我想如果非要说中英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其实只是在我们对人文的解读不够,实践的不够吧。至于其他,我们其实很优秀。

我想做为一名教师,面对教育首先以人为本,只有把孩子做为一个人去尊重,让他成长中建立健全的人格,那么他才会用爱思考自己,他才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孩子,才会对这个社会有责任意识。所以,这几天的培训收获不下,我想老师首先要不断地提升自我,有感受幸福的能力,认同自我的文化,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走向幸福的未来。  

 

游学、社会实践活动,让永昌更加精彩!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这次开学前精心安排了三天的培训,内容很贴近老师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收费匪浅。

“游学”是近几年新兴的名词,是一种新事物,它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留学,它的内容贯穿了语言学习和参观游览,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它是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游学的深刻体现。说到游学,我们学校真的是走在较前面的。早在2009年我就和学校另三位老师带领学生前往美国两周,那时只能称为旅游,我们是纯玩团。2010 年之后我们学校就开始有了游学活动,每年暑假我们中学部的高尔夫班都要去澳洲练习打球。 2015 年我又和几位老师带领 30 几名同学去英国游学三周,同学们每天上午都和不同国家的孩子一起学习英语,下午一起运动、音乐、逛街等,晚上大家在一起达人秀。学校同时也合理的安排旅游娱乐活动,包括对当地大学学府的参观,对历史文化遗迹和旅游景点的游览,使学生在真实的日常生活状况中提高英文口语,亲身感受国外学府的教学氛围,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今年我校更是厉害了,有五个不同的团队在国外游学。学生被安排住在当地居民家中,与寄宿家庭里的主人直接交流接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在语言上的自信,克服羞怯感,另一方面也是了解国外风土人情的较便捷途径。游学,让孩子们有了更加关阔的天地。拓宽孩子的国际视野,丰富孩子的人生阅历,增强孩子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个性以及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维习惯;训练相对独立生存能力、相对自主理财能力,使他们自己学会和思考怎样与人合作;接受西方先进教育体系、教育理念的熏陶,感受西方独特的英语教学风格、纯正的英语学习氛围,提规划生对外国的学校、教育模式和质量有感性认识和判别力;为今后出国留学等更长远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目前,家长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学校追求的是规划率,社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教育的重点到底应该放在哪里?“光交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灵魂。他还有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上学期末小学部共有近 400 名学生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渔人码头、安徒生童话、乐高中心、机器人博物馆、绍兴文化之旅等等。在整个活动中,老师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有些平时在学习上暂时还很落后的那部分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孩子们的可爱让老师们很是感动,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

游学、社会实践活动,让永昌更加精彩!  

 

教学做合一

今年暑假学校特意为我们教师安排了为期三天的暑期培训,感觉真是受益匪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对我们的教学和认识都有很大的提高,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时下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知道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看到了学校让师生出国游学的良苦用心,同时也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在听过了出国游学老师的讲话以后,我也想到了一些有关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应该“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因此,学校用心让老师,让学生走出国门,去体验各国的教育氛围,去感受各国的教育环境,去感悟在不同的教育气氛下的学习会有怎么样的收获,这其实都暗合着“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从会上看到游学教师放出了很多照片和相关的视频,也看到了中国学生和国外学生在性格,沟通,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性,发现国外的学生的确都乐于开朗外向地去参加各项活动,例如夸张地跳毛利舞,课后欢唱歌曲,这都是在“行”,只有“行”,实在地践行,才能检验自己的“知”是否正确和准确,若正确继续践行,若不正确,返回来再指导自己的“行”。而我们学生从性格上比较含蓄内敛,也放开,理论高度或许相应比较高,然而不“行”,始终停留在“死的书本上”,而失去了自己第一时间从生活中去体悟“知”的正确性与否。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服务于生活,而生活又反过来检验我们的教育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正确。有了生活教育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而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因此“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同样国外游学的师生,无非也将生活与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他们在为期二至三周的时间里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面对生活带来的种种,而这些种种也是教育的契机,就不是课本上的“知”,却是鲜活的个个事例,这样就能更好的让师生学会生活的技能。

较后,介绍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

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这就是伟大人民教育家育人的艺术,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成长,这种润物细无声式育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才是育人的真正高度,是我们后辈每一个教师用心,用情,用智慧去学习,去践行的。   张秉昊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中必备的“五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必须具备的有“五心”——良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因为教师是一个育人的神圣的工作,所以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要求也很高。

本次暑假教师培训,有幸聆听了国家督学杨国顺老师的讲座,被他认真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学才华所折服。因为杨老师十分有心,在到我们学校来作报告前先在网上看了很多有关于我们学校的资料,然后再因材施教的制作上课的 PPT,这样对于我们听众而言会觉得被尊重,在沟通的过程中也会觉得很有亲和力,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演讲内容中到处可以看到杨老师文字中的魅力,尤其是较后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将学校名字与办学方向和理念相结合,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用心,并且对他留下了非常深刻和良好的印象。通过这些细节也正言传身教的体现了他所说的教师的职业操守是“良心活”,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班主任的家访工作应该怎样开展。

目前,随着电话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有些老师认为,家访越来越显得没有必要。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说,我们的家访仅仅是为了了解学生家庭作业作了没有,放学几点回家,星期天他在家里干了些什么等等简单的问题,打个电话就算是家访了,这恰恰说明了班主任工作是一份良心活。我觉得一次正规的家访应该做到三点:第一,要有责任心,要充分做好家访的准备。先要和家长预约,让学生家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准备好与家长交流的内容,特别是被访学生在学校各方面表现的情况。必要时,可以带上学生的作业,活动资料等反映学生在校情况的资料。第二,要细心,家访过程中注意观察。家访时,老师一般比较注重与家长交流的内容,而忽视对学生家庭环境及家长言谈举止的观察。其实,这些方面都透露着学生家庭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对于真实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或许,你在学生的房间了看到的一本书、一幅画,会成为你日后开启他心灵之锁的一把金钥匙,这就需要一个细心的观察者。第三,要有耐心和爱心,注意与家长交流的措辞。针对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委婉提出学生的缺点。应用交流与商量的口气,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转,语态要真诚。同时,当我们走进学生家庭的时候,也就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带到了这个家庭,这种行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他们会在我们无形的关爱中学会关爱。

我觉得,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重视家访工作。家访的目的一是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传达给家长,增强家长的责任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统一。二是在与学生家庭的接触中,用一个教育者能具有的敏感,捕获信息,体会孩子的感受,走进孩子的心灵,发现教育的机会。

杨老师说过:“孩子的习惯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放大于社会。”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责任。因此班主任除了做好学生的校内教育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而家访正是家庭教育指导中重要的第一课。如果我们的班主任能够像杨老师一样,在第一次与家长和学生接触之前对被访学生有所了解,那么家长和孩子就会感受到我们老师的尊重和认真,在家访过程中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家庭环境,并且能够用规范的语言与他们沟通,那么我们的德育教育就能够做到“细雨润无声,浸润无缝隙。”这份责任心和细心既能够对学生言传身教,也能够给家长做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远播国际教育扫码咨询

免责声明:
1. 为方便家长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该页面关于学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学校视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们”、“我校”等第一人称指代学校本身,并不代表远播公司或其观点;
2. 此网页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参考,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具体以学校官方发布为主;
3. 若素材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

报名指南
预约探校 招生报名
老师将在24小时内联系您

×

迅速预约探校

预报从速,抢占学位
预约探校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隐私政策》
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选校咨询、生涯规划、留学、背提、研学服务,我们将收集您的上述信息。若您同意且理解,上述信息将用于本公司为您进行后期回访,从而定制更为贴心的服务。此外,提醒您特别注意,本页面下的学校信息为公开渠道获取并在此展示,并不代表我们与此学校存在任何合作关系。关于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详见《用户隐私政策》
× ×
预约探校
学校咨询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隐私政策》
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选校咨询、生涯规划、留学、背提、研学服务,我们将收集您的上述信息。若您同意且理解,上述信息将用于本公司为您进行后期回访,从而定制更为贴心的服务。此外,提醒您特别注意,本页面下的学校信息为公开渠道获取并在此展示,并不代表我们与此学校存在任何合作关系。关于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详见 《用户隐私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