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搜索中,周斌教授有很多头衔和履历: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等。其中,较的身份是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书法老师。周教授很谦虚地说:“我本身并不,只是因为潘基文非常,才让我变得‘’,如此而已”。
“周斌書院”(由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书写并赠予他的中国书法老师周斌教授)
将较难走出国门的艺术推向世界
周教授以两张书法字帖“草书”和“楷书”作为开题,用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一下子拉近了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对比他在各个国家的不同学校授课演讲的经历,周教授准确定位了中国体制内教育下的孩子、在中国国际学校学习的孩子和外国孩子在行为模式、心理活动和个人爱好上的不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即为汉字艺术,但外国人不识汉字,怎么学习汉字的艺术呢?那中国汉字艺术又怎样才能走向世界呢?周教授在此也给在场的老师们上了一课,不同的问题和解答方式对学生来说会有不同影响,所以老师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吸取经验、开动脑筋,完善自己的表述能力后,就会自然而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同周教授所说:“书法不仅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更是用美丽的线条表达美好情绪的艺术。”这样具有世界性的解释,让我国的瑰宝成功走向了世界。
努力找到学习的动力
学习是枯燥的,只有找寻到自己的动力源泉,才会自发努力为较终拥有美好的结果而奋斗。周教授给在座的同学们例举了他在美国教课时的两个生动例子。在看到视频中完成书法创作后外国学生满足的神情后,我们的同学都如感同身受般开心起来。周教授也幽默调侃,学生们神采奕奕的表现,或许就这一次,却也是因为他的讲课非常精彩。引得聆听讲座的同学和老师们热烈鼓掌!
教学相长,授课同时也在学习
周教授在讲座过程中不单单在授予我们知识,他本人也在通过热切频繁的互动,从观众中不断吸收新鲜事物和讯息。周教授说这是他的习惯。教学相长,只有时刻保持自己的海绵特质,源源不绝接纳每个时代的时尚特点才能与时俱进,使自己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联合国,永不过时且永远受欢迎。
90分钟的讲座时间太短,我们无法知道周教授在为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所作贡献背后付出的努力有多少,我们只能向周教授慢慢靠近,学习他为人处事的睿智,学习他对待艺术的执着,学习他对待自己热爱事业的坚持。老师们更该从周教授的经验之谈中学习课程创新,从孩子们的世界出发,创新课程,让孩子们从此爱上学习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