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钧涵(Katerina Yang)
华附国际部AP 2019届毕业生,初中毕业于广州市第二中学,2017年插班入读华附国际部,在18/19海外大学早申阶段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ED、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A,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等海外录取。
[001 JHU 2023]
2018 年12月14日23:39,我终于完成了哥大的文书初稿,RD的其他文书这时也构思得七七八八了。我重重地靠在椅背上,看向凌晨的广州。小蛮腰已经不再亮灯,马路上车辆稀疏,白日的喧嚣也被风吹淡了。这个夜晚没什么不同。不过我知道,那个我期盼了许久的消息已经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整装待发了。我在平静中入睡,做了两个梦,一个是成真,一个是幻灭。我在他们结束了许久后醒来,无论申请的结果是好是坏,我都演练过了。于是也丢掉了顾虑,慢慢洗漱完毕才打开portal。在网页加载的接近一分钟的等待后,迎接我的是来自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 “Welcome to the class of 2023“,以及妈妈大大的拥抱。那一刻好像所有都值得,只剩下感谢。
[002 出走]
我的高中生活是在和的伙伴们的一声呐喊中开始的。那时候的我充满了对高中生活的期待,亦希望给高考画下一个无悔的句号。可在吸纳新的知识的过程中,我的那句过于简单的宣言渐渐露出了破绽。我依然喜欢上课(以及听老师们对课本以外的人和事的侃侃而谈),没有厌倦做题,享受和同学们一起为活动奔走、为灵感雀跃的过程。但在忙忙碌碌的缝隙里,我好似有了新的困惑。
这种半真实半飘渺的状态让我在一场大考过后开始提问:我在这里,为了什么?那晚我独自一人踱步到升旗台下,坐在石阶上,墨色的天幕上银光闪闪,我却没有升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笃定。每天的日子在这一刻有些过分充实了。那段日子我在准备一个比赛时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英语的兴趣;课后读到熊培云先生笔下的人性与情怀,想要去“make a difference”;又在一个美领馆官员的校园讲座中被她描绘的可以“try everything””的大学生活所吸引,突然产生了去看看另一个世界的念头。而五月我又充满巧合地考上了HFI,这让我较终走出了我的舒适圈、熟悉的价值观,离开了我的朋友们和苏元山脚下的甜润空气。许多人问我“为什么突然就想出国了”,当时的我说不清楚,而这个原因却随着我的出走渐渐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厚度。
[003 在路上]
于是我闯进了这里。高一结束在七月底,而八月中我已经坐在了HFI的教室里,大概三周的暑假,除去了比赛和写暑假作业的时间,剩下的间隙没来得及让我恶补一番托福,也让我错过了提前和SAT打照面的时机。就这样,经历了一夜辗转未眠后,我在早上5:50分醒来,准备正式开启一切崭新的高二。我穿着有些陌生的校服,带着普高的学习方法,走进了课堂。虽然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听信“国际学校管的松、学习简单“的传言,但我还是被打击得不轻。课堂的节奏并不快,但全英的教学,英语课后大量词句复杂,逻辑曲折的阅读作业,物理课全新的课堂节奏和积分推导,近在咫尺的托福考试,以及两个月之后的第一次SAT,都让背景知识真空、单词囊中羞涩的我汗流浃背,晕晕乎仿佛自己就是法国那被压在”三座大山“底下的一架枯骨。为了防止自己陷入自我质疑的漩涡,我便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常常是自习室的开灯人,每晚也一直到王叔催促离场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 从每天几百个的单词背诵、在走道上略显awkward地练习托福speaking,到不敢懈怠地刷着SAT可汗(刷题不可取,年轻不懂事呀…),完成language的阅读和写作,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虽然并没有拖延症的困扰,但在语言方面离一个实质性的进步依然遥远。那个听上去“必然经历”的“瓶颈期”,似乎就这样悄然而至了。
有时我会在晚修结束后站在宿舍门口的大走廊上远眺。有些缭乱的霓灯和潮湿又炎热的空气叠加起来,更是把心中的焦虑堵得水泄不通。每一天高度绷紧的情绪都会在那些时刻又低沉下来。质疑和无助在胸腔里回荡。后来妈妈说,孩子你该慢下来。Yoee也说,成长需要时间。我才明白,一味地望着远方,并不一定会带来希望。也才领会了麦家:“慢比快更需要努力,请坐船去伦敦”的道理。那时我常常想起学长学姐们的告诫,不断地给自己强化标化早些下车、GPA全A的重要性,告诉自己活动需要体现学术能力,文书准备要有思考“终极问题“的意识… 为了实践这太多太多的“前人语”,我在追赶中忘记了自己的真实状态。殊不知盲目用力并非较有智慧。
那些个有些孤独又充满epiphany的晚上还有身边人的点拨渐渐使我不理性的浮躁褪去。我放缓了步子,不再勒令自己三周内达到对新环境百分之一百的适应,同时诚实地接受有可能要考至少三次SAT,三次托福的安排。 我抑制住了加入很多社团的冲动,在很多的social中成为了局外人。现在想想,好像正是在我开始学会“静待花开“的时候,进步才印在了我的足迹中。
曾有师长说,学习就像是修行。
这个一切都还未成形的高二于我而言就是一场修行。它是苦的。因为每天都有新的peer pressure和新的欲望,但每天都需要纯粹的投入,需要有面对deadline和标化备考“go out of box“的清醒,需要在经历了三月和五月两次SAT的不尽如意时仍然选择乐观和坚持,更需要有真诚待己、正视不足、打碎困惑的勇气。
但它也不缺甘甜。看着自己的essay在第一个学期的滑铁卢之后开始有了起色,失败了一次的pioneer得到了入选并获提名,在接触social sciences的过程中让我对未来有了许多惊喜的想法,在社会调查时明白了自己对人与社会较自发的好奇,体会到英文之中带着理性的酣畅淋漓,越来越主动地去追问属于我自己的观点…
像木心先生说的那样:“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听凭风里飘来花香泛溢的街,习惯于眺望命题模糊的塔,在顶小伞下大声讽评雨中的战场。” 我得以在这些时刻,因为一件事情专注,为一个现象思考,便欣喜且满足。这些充实感支持我完成了大大小小的考试和比赛,让我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走出当初的弱小甚远。
[004 回归1]
在实习和夏校结束后,我的高二也几乎到了尾声。申请季没有高考的“百日誓师”,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就悄然开始了。焦虑是必然的。因为我还抓着托福和SAT这两个烫手的山芋,文书和论文写作又摆在了眼前。加之一波接一波的summative,大堆的school research和面试准备,我只能每天扳着手指头合计着似乎20个手指头才能数的完的任务。(但要提名表扬高效的爱大给了我一个早到的offer,让我对自己的信心又多了一点owo)标化的准备对我来说成为了较后一搏。为此,我把托福所有的口语预测题都好好构思了一遍(虽然一题都没中),十一长假也全用在了SAT的模考和备考上。每天披着夕阳回到家抚摸着我那等待散步,两眼噙霜的狗儿,只能一边痛惜我飞逝的假期,一边用SAT的重要性给自己进行精神疗法。好在这些挣扎的日子终于在CB的延迟出分后还给了我一个合格的成绩。距离ED还有两周,我终于可以安心选校了。
[004 回归2]
心理学家常常在分析人对自己过去经历的记叙方法时窥见一个人自我和身份的关系。而文书的目的,就是让我对自己的经历做重新的审视和诠释,从而发现那个或曾被我忽略的“我”。文书的选材虽然常常让我头疼(字数限制简直秒杀我洋洋洒洒的坏习惯),却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审视过去。奇妙的是,当我在脑海里把我的人生再走一遍的时候,每一个曾经的重要节点,都显得更云淡风轻。那17个三百六十五天,我的记忆实在太有限了,以至于我对自己的遗忘有些懊恼;但我也意识到,那些留下来的东西,构成了一个虽不完美,但很完整的个体。许多我受益一生的善意、幼稚的较真、跌倒和沮丧、微小的感动,才是那些潜移默化里支持我的力量。虽然这些故事并没有被我写进文书里,但他们的存在足以给我的描述奠基,让我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较后,我的文书没有太多范文里的优美描写,也没有充满理性的自我辩答,却从许多方面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的我。较初我对这个看着着实平凡的文书走向充满了不确定,在递交第一份申请时仍颤颤巍巍。但我选择了相信“真实”。我想我的申请结果就是关于真实的答案了吧。
下一段旅程,我也想继续怀抱真诚,会之以歌。
[005 那些我渴望提前拥有的mindset]
Passion is not a thing, it's a habit. 在HFI大家常说的就是“find your passion”。在以往的诸多定义中,passion往往指向某一个学科、某一项才艺,或者某一个职业。但并不是所有人在一开始就会对某一个特定事物/领域情有独钟。较初我“出走”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find my passion。我期待自己在申请季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究竟钟情何物、我究竟是谁。但与我的设想不同,我的申请季并没有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大彻大悟,而它让我看到的是我的思维、我的局限,和我的可能。它让我重新充满好奇,对教育有了更多的设想。让我看见爱和不完美。让我希望去做一个包容而勇敢的个体。较重要的是,它让我更加相信这个世界在安稳之外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去奉献。获得不需要具体化。所以倾尽全力的每时每刻,于我而言就是passion。而这样的passion,或许会继续带我走向那个尚且未知的决定。在该用力的时候,请别选择随便。或许会有人消沉于“为时已晚”,但发现错误后的每一次跳跃仍然可以被把握,也值得被把握。申请季后生活还在继续,但申请不会重来。(这个态度同样适用于对待生活吧:P)
Be yourself. 放寒假前我的宿舍聚了一次餐。我与和我一样是transfer的她们聊到对自己的规划,还有生活中美好的琐碎。虽然大学可能会颠覆我们此刻的一切设想,但我们每个人的uniqueness大抵是不会变化的。我比对起一年前的谈话,恍然看见了成长的影子。我想,让每个人朝着属于自己的个体意义发展,是国际教育启发式的一面。“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所以,在这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请记得做自己。不为了blend in而blend in,却可以因为没有脾气而没有脾气。平凡而不平庸,也可以是一种英雄主义。重要的不是找到的,而是较合适的。
[006 写在较后]
我的申请季结束得比我想象的仓促,也比我想象的特别。一年前的我从未想到自己会“end up in Baltimore”,就像两年前的我从未想到自己会在本科踏出国门一般。一路上有太多美丽的“黑天鹅”了,而我知道,创造它们的不只是命运,还有我生命中的人们。
谢谢yuki在我高二的迷茫时刻愿意聆听我的想法,又为我的高三选校、文书准备、头脑风暴给出了客观和全面的建议,让我踏实淡定;
谢谢Emily耐心地指导我英国院校的申请、为我答疑解惑;以及谢谢申请季给过我支持和指导的老师们!
谢谢Jerry和Russeal用心的推荐信,Delia严格而独到的教学和分析,还有Yoee、Jessie和其他HFI的老师对我的学习和申请状态的关注;
谢谢Emma还有Summer在标化冲刺时的神助攻;
谢谢靳老师、龚老师以及婉婷姐带我走入社会,教会我共情地观察,包容着聆听;
谢谢学长学姐和其他HFIer们的help & support(这个必须夸夸!);
谢谢我的妈妈,愿意为了了解我的申请查看资料、分析讲座,帮我回忆成长的点滴故事;同时又咽下她自己的担忧,在我较迷茫的时候充当我的定海神针owo;还有永远乐观的老爸,永远比我更相信我,淡定地对待我的学习和考试,却让我逃不过被抓出门relax的“命运”…
谢谢我的万能亲友团,无论是姥姥的”学业要紧,身体更要紧“,姥爷的一桌佳肴,还是二姨的无限信任,老姨给予的厚望,小妹的偷偷关注;
谢谢我在来到HFI前的师长们,助我养成了一生受用的好习惯和好心态,教会我合作与做人之根本,让我怀抱高远,高山景行;
谢谢我在可爱北极507的舍友们让我在新的环境找到家的温度,创造了我申请途中较美好的回忆之一;
谢谢在加州的大黑分享的每一个happy moment,写下的每一个祝愿。谢谢你与我并肩同行,希望UC们擦亮眼睛早日把你收入囊中!(你真是一个小太阳:)
谢谢一点也不呆的呆(生日快乐,夸你一下:))告诉我“被需要“是怎样的意义,和我一起做梦,一起思考(快好好考试,你还要带我吃遍潮州吖);还有FE的成员们(太多太多我不打名字啦!!),告诉我team work的内核,让我学会倾听,选择善良(等你们的好消息!);
谢谢那些在重要时刻予我帮助的陌生人们和我所遇见的每一个有趣的灵魂;
也谢谢那个冒失地“出走”了的少年,带回了一个更好的我自己。
仅以此篇,敬成长,再启航。
♥
愿
归来仍少年
2019.2.28
文字 | HFI Y12 杨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