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人口仅五百多万,国土面积只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其教育发展水平在短短几十年跃居世界前列,芬兰中学生在世界 OECD 组织的PISA 项目考试中表现优秀。芬兰教育成功的要义是什么?
现象教学: 跨学科综合学习彰显新课程核心价值
2016 年 8 月,在芬兰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程。芬兰教改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强调学生的独特性与接受优秀教育的权利;
二是充分体现人本、教育、启发、平等和民主;
三是突出多元文化;
四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现象教学是一种基于社会生活现象的教学。
其一,现象教学强调以某一社会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的主题和内容。芬兰的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如海难逃生、活在森林、美味大餐等。
其二,现象教学是一种基于多个学科整合的跨学科教学。如海难逃生的主题,融合了物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政治、造船、家政、安全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其三,现象教学是一种基于对话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愉悦的情绪、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创造性活动。
据当地老师介绍,现象教学基本按照九个流程进行: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结果描述-实践中了解-学科角色-找出关联-阐明问题确定项目-列出具体活动-找到可用设备或资源。
我们走进课堂才发现,芬兰所谓新课改即现象教学,这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早就生长于芬兰的课堂教学,只不过现在国家才系统地提炼出来,大力提倡并实施。据研究表明,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中,有大约 20% 是在正式场合学到的,80% 左右是在非正式场合学到的。这说明,人可以在个性化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也有与他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这就是现象教学理论存在的现实基础。
现象教学把过去重学生专科学习转变为多学科的综合学习,把过去旨在“学生学到什么”转化为“学生发现什么”和“没有学到什么”。教师由学习的传授者转变为推动者,对学生少用外部评价多用内部评价(即自我评价)。创设主题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对学科知识进行运用、体验、感悟、思考、发现和创新。
公平教育: 真正地帮助每一个人建立未来生活的自信
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说:“未来10年内,约有12 亿15~30岁的年轻人进入职场,依照我们目前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只有三亿左右的人能够得到工作机会。其他九亿人怎么办?我们要迈向和平发展并且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希望,这是很大的挑战。”芬兰总统关注的是每一个年轻人的工作机会。基于这样的社会观,芬兰教育也旨在为每一个人提供教育机会和社会发展通道。
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多元的成长路径。在芬兰,初中学生完成九年免费的义务教育后,有这样的四种规划渠道:
一是升入普通高中,将来选择学术研究型大学;
二是升入职业学校,毕业后工作两年可报考应用型大学,也可继续就业;
三是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同修,未来的选择可以是学术性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多选;
四是直接拜师学艺,走上技术专业化道路,成为专门人才。
如此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多元化的规划路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成才机会。
芬兰的学校开设家政课程。家政课程让每个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更平和地生活。家政课是一门非常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以厨艺课为例,首先,学生要学会认识各类食物与食材;其次,要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并学会如何进行营养搭配;之后,还要学习家庭的经济与预算,要学会计划性地安排生活;此外,还要学会如何整理房间,如何进行垃圾的分类,等等。
芬兰抛弃国际社会主流的追求竞争的教育观念,致力于教育公平,学校平和而平等地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未来发展的信心。对学优生用力较少,而对学困生用心较多。注重的不是成绩,而是成长,使每一个人公平地成长。
教育信任: 开放的评价给教育注入了自由飞翔的力量
在芬兰交流期间,我们听得较多的一个词就是信任。在访问期间我们经常问,政府怎么考核学校,学校怎么考核教师,教师怎么考核学生。芬兰同仁总是回答:没有考核,自我评价,相互信任。
政府信任学校。政府只对学校做一些大政方针上的要求,对学校的具体管理与教学不予干涉,对学校几乎没有考核指标,不评等级学校,政府努力消除校际差别,建立校际交流网络。
学校相信教师。芬兰教师全权处理教学大纲、学生评估、校园改善及社群参与。学校不按考试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不在教师人群中评优。教师的职业动力不是来自学校的成绩考评,而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内心良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
教师相信学生。芬兰初中以前,国家不举行考试,小学不考试,高中举行毕业考试和高考,而高考成绩和高校录取也不是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学生只需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做自我评价。这种开放的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消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恐惧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激情地获得深度体验。
芬兰教师具备帮助学生成为成功学习者的专业能力,他们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教师和教学质量这两个核心因素又使学校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这种信任反过来激励学校和教师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芬兰的教育改革没有采用竞争、选择、标准化考试等市场化的运作手段,而是选择了对学生和对专业人员个体自觉的高度信任。
少就是多: 教育效率是在缓慢的教学进程中等待与唤醒
芬兰的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教学内容也比较少,一般一堂课只讲一两个概念,或由某个生活现象引出话题,就布置学生讨论,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相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芬兰的课堂更重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深度体验,重视小组的合作探究。
芬兰教育的缓慢其实是等待和唤醒,是教育效率的体现。在芬兰有一种说法叫“少就是多”。教得愈少,学得愈多;考得愈少,学得愈多;愈多元,愈平等。这样的慢,是慢在兴趣培养,慢在自我建构,慢在润泽生长。
老师通过自己制定的多种评判方法和作业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估,并且会在第一时间将学生的表现通过描述性材料而不是排名或其他数字型衡量标准的方式向家长进行反馈。
芬兰教育成功的启示
芬兰教育对滨之湖实验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观念上要改变控制功利的教育思想,切实平和、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从措施上系统地完善帮助学困生的教育方法,采用导师制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对学困生的义务辅导。
从考核上学校不对学生进行成绩排名。
从课堂教学上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地在小组内合作探究。
从课程改革上大胆吸纳现象教学,通过综合学科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从师资建设上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增强教师的专业社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