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新民晚报用一整版刊登了一篇名为《三城故事诉说 巴以难解仇怨》的文章。文章从不久前爆发的巴以冲突事件出发,聚焦于巴勒斯坦三座有着不同际遇的城市,以作者个人的独特视角讲述着巴以双方几十年来反反复复的战争与和平。而写下这篇文章的特约撰稿人,正是省实AP学子姚佳彤。
从小学至今,姚佳彤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早已超过两位数。从较初充满童趣的游记散文到后来严肃而独到的时政评论,从《科学课》、《青年文摘》等学生读物到《南方周末》、《新民晚报》这类新闻媒体,她的文章风格随着阅历的累积不断地发生着流变。
姚佳彤发表于《南方周末》的部分文章
对于未来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姚佳彤而言,满足自我的表达欲是她坚持写作的核心动力,常年游历列国的个人经历是她持续不断输出观点的宝贵素材库,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她认为的新闻工作者的首要必备特质。
她谈到,批判性思维不是以否定或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感悟是她在省实AP学到的较重要一课。而这一感悟,正来源于她在省实AP历史课上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
今天的这篇少年志,我们将笔交给姚佳彤,由她本人来叙述自己与写作的故事。
01写作的起点:热衷表达的天性
对于写作的热情,起源于我的小学时代。我特别喜欢发掘和洞察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他们总能吸引我的好奇心,这使我的生活体验感丰富。
一次在毛里求斯拾贝壳的经历,让我见识到了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和我从未见过的透亮蓝宝石般的大海,我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好比色彩斑斓的小鱼在石间的积水里戏水;以为是乳白色贝壳,过了许久发觉竟是一只头部和钳粘连在一起的螃蟹;我还看到了螃蟹退下的完整的红色的壳......这片世外桃源的一切,无不让我惊叹。
摄于毛里求斯
我何不把这些经历用文章记录下来呢?很快一篇《探秘印度洋》成稿了,并发表在《科学课》杂志上。文章的内容虽浅显却朴实,流露着一个11岁的小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
记录和传播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的习惯,或许与生俱来,或许耳濡目染。对时事动态敏锐的嗅觉,使我对文字的表达欲更强。这或许就是许多媒体人强调的“新闻敏感度”。
02追求文字的美,也探寻复杂的真
东方之珠宁静的夜空下,却是一个骚乱的夜晚。
2019年国庆节,我来到中国中国香港,目睹到的骚乱人群和内地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息截然不同。我看到大声喊着示威口号的“人墙”,叫嚣着“fight for freedom”。东方之珠的灵魂被撕扯着。许多中国香港年轻人,拖家带口地挤进与中央对立的阵营,脸上挂着盲从的刺激所带来的喜悦。看似自由勇敢,殊不知,自己只是政治的牺牲品。
16岁的我,发现世间并不总是岁月静好,骚乱无处不在。于是,本能地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在紧张的人流中,浮现在脑海里的是,真相值得被我记录、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种作为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在我年轻的心中挥之不去。
次日下午,我们坐渡船从尖沙咀到湾仔,码头上有许多“黑衣人”从对面过来,紧张的气氛慢慢袭来。当我们到达湾仔后,看见特警部队带着护盾和武器执行任务,路上堵满了警车。在回尖沙咀的渡船上,又有许多“黑衣人”和我们一道,就像要赴一场盛大的集会。
空气中依稀有什么刺激着我的眼鼻,路人说:“中国香港警察放烟雾弹了”。我知道战斗已经开始了,这是我第一次为性命担忧,浑身紧张得瘫软,及时地赶回酒店。
我把这段宝贵的经历撰写成文章,发表在我的个人公众号“新腔”和《高中生学习》杂志上。在港的几天,游行示威不断,但有警察的管制,示威者不再猖獗。我们有强大的祖国保护着我们!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只是记录世界的荒芜和凶蛮,还应该有斑斓和温暖。
发表于《高中生学习》杂志上的文章
从此以后,我的写作风格发生180度转变。从惬意愉快的游记或散文,逐渐转变为对国际政治和社会话题的讨论。世事的阳春白雪虽甘甜,但下里巴人的部分更刻骨。
那些在有血有肉的人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有情感,且鲜活。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怜悯心,对社会的关怀,并在看尽世间百态后,学会感恩,并对世事彻悟。
03以笔为戈,是责任也是使命
同样宁静的夜空,却是世界的另一边——巴勒斯坦。这片中国人陌生的争议之地,却是出奇宁静。那晚,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位住在伯利恒的大学毕业生,这里距离耶路撒冷仅8公里,却因隔离墙阻隔,难以出现在隔离墙另一边的地方。交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争议之地青年的期盼与无奈:
一墙之隔,隔绝了两个对峙的政权;一墙之隔,也隔绝了年轻人对美好前景和机遇的期望。一墙之隔,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和饱受争议地区的差异。一个被蚕食的政权在惴惴不安的观望,一个新兴的强国在虎视眈眈的觊觎。巴勒斯坦的年轻人,说出了对自己民族的无奈,对敌国的愤懑以及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尽管这点希望如此渺茫。
摄于巴勒斯坦
这让我意识到,在世界的另一边,还有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们富足美满的生活来之不易。但是,和我同龄的朋友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是多么幸运,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被层层打开,给我们被偏爱的年轻一代,尽情享用。而被偏爱者总是有恃无恐。
战争后留下的满壁弹孔.摄于以色列
我意识到,我应该把世界更真实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传递给“被偏爱的新一代”。这是责任,也是使命!于是,当我看到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就义无反顾的拿起相机,打开笔记本,成为一名记录者。
哭墙.摄于以色列
这也让我想到在九十年前我的曾祖父深陷战争的苦痛。他是一位老红军,参加过平江起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湘江战役,经历过长征。有一次,他赶了三天夜路,跟随部队来到山西的战场。在战斗中,子弹穿过他的左腿。不知是太疼痛,还是路途太劳累,曾祖父倒在泥地里不省人事。醒来后,映入眼帘的也是宁静的夜空,微弱的月光照在横七竖八的尸体上。有一起来的战友,有敌军,更有分不清身份的死者。万籁俱寂,曾祖父不知道他的部队战况如何,家国未来的希望在何方。那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少年,民族兴亡的重任已然落在了他肩上。
我把我的经历和感悟发表在我的公众号上,或是刊登在报刊上。让我身边的人聆听年轻人的声音,更加了解世界的另一面。在崭新的时代,我希望我仍能像我的曾祖父一样,向世间一切不美好宣战,而笔杆就是我的枪杆,文化自信是我的武器,独立的思想是我的炮弹,我和祖辈一样在战斗。我要带领我的同龄人去看更真实的世界,也让世界听见年轻一代更真实的声音。炮声一片,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