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渐白,黎明微光,大巴车启程出发,把他们短暂停留过的苍茫大草原留在身后,也把那群可爱简单的内蒙古孩子们留在回忆里。每一张笑脸,每一次日落与星光,或许时隔多年后仍会被提起,在他们彼此漫长的人生岁月里熠熠生辉。
#1向着草原出发
七月底,正值盛夏,省实AP与新哲文院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来到内蒙古,电视里经常出现的大草原真实出现在了他们眼前:绿色海洋般的草浪,点点毡房在绿涛间若隐若现;片片羊群似珍珠洒落在这广阔的天地间,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
学生们一边感叹着大自然的伟大,一边沿着牧道走到了休憩的蒙古包。悠扬的马头琴声,喷香的奶茶,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学生们与当地人一起,感受着民族间的差异与和谐,体会着前所未有的“心灵洗涤”。
#2爱在土牧尔台小学
当黎明的第一丝微光为草原镀上耀眼的金,当羊群还在圈里惺忪待醒,当乳牛伫立棚中咀嚼旧梦,伴着烈马嘶鸣的壮阔,学生们踏上了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乌兰察布土牧尔台小学。
平日在学校里,这群少年还只是单纯获取知识的学生,但来到这里,他们的身份变成了老师,承担起教育这些小学生的责任。为了这一任务,他们早早就开始规划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知识交给当地的孩子们。
“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对这句话,“小老师”们颇有感触,他们说尽管自己对这些较简单的小学知识相对熟悉,但是要结合孩子们的知识与接受水平来讲清楚知识点并不容易,除了翻阅课本教材,还要参考相应年龄段的辅导书捋清教学思路,重新梳理总结,用较直白且趣味的方式把知识点教授给孩子们。
起初他们还与这些孩子有些陌生,大家都腼腆地笑着,好奇地打量着好像并没有相差几岁的对方。到上课的时候,“小老师”即便已经做好准备,但站在讲台上仍有些紧张,握着粉笔的手也有些生硬。而台下的孩子们一边听课的同时,或许也在想象着这些来自遥远南方的老师见过怎样的风景、过着怎样迥然不同的人生。
随着气氛越来越热烈,大家渐渐熟悉起来。“小老师们”讲课更加流畅清晰,课后也会像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和孩子们谈天说地,除了开设基础的学科教育,这群“小老师”还将在学校中学习到的更多元的课程引入到他们的教学中,比如吉他课、科创课等等。
少年们在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抛开先进的信息与急促的节奏,他们慢下来,充满耐心地面对每一位孩子,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小老师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点燃“求知欲”这把火,让这些孩子们多学点知识,了解到家乡以外的世界。或许是这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简单质朴的品质打动了“小老师们”,他们也在教孩子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内卷”、“攀比”、“浮躁”都在这小小的教室里消失了。
这一次的支教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蜕变成教师,而陪伴着他们发生变化的,是土牧尔台小学这群可爱的孩子。一位“小老师”在临别前这样说道:
“这次支教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感受很多。不仅体会到‘教育’这一任务的神圣与责任,无论是专业知识或者是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更加感受到‘支教’这一股奔涌巨浪的伟大,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千千万万个‘我们’的力量汇聚起来便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来,我希望支教这件事能被更多人知道,也希望它能成为我长久的坚持。”
“支教一次,自教一生。”
内蒙古用较真实、壮阔的一面迎接了学生们,给他们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支教活动绝不仅仅是付出与责任,更给他们带来了对自我的反思,让他们从浮躁的世界里找回初心。在这段旅途中,省实AP和新哲文院的少年们乘上了这趟“成长号”列车,沿着曲折蜿蜒的牧道,伴这舒缓悠扬的马头琴音,从辽阔无垠的大草原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