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的时代,国际教育的价值何在?
我们如何培养拥抱未来的终身学习者和领导者?
从海外学府走向世界的学生,有哪些共同特质?
(2024年1月20日,北京)2024年赫德高峰论坛暨全球顾问聘任仪式,于2024年1月20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创变未来,国际教育的生长力”,吸引了数十位中外资深教育家、创新教育探索者、教育观察者、媒体人和家长代表参与其中。
赫德学校举行全球顾问委员会委员任命仪式
(从右到左:义格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孙涛先生、EMK Accelerate合伙人Karan Khemka先生、HFI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创校校长朱志东先生、赫德学校总督学Chris Edwards先生)
本次论坛上,赫德学校全球顾问委员会委员任命仪式正式举行。Chris Edwards校长、朱志东校长以及Karan Khemka先生正式成为赫德学校全球顾问委员会成员,并将为赫德学校未来在课程建设、人才招聘以及全球教育资源等多方面贡献重要的力量。义格集团中方总督学李振村校长、外方总督学Wanny Hersey校长、中学学术总监任光升校长共同到场参与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Chris Edwards校长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是新加坡联合世界学院(UWC Singapore)的杰出校长、英国私立中学校长和绿色学校(Green School)的创校校长。
朱志东校长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HFI的创办者,在国际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硕果累累。华附国际部HFI十九年来培养了数百名优秀学生,将他们送入国际高等学府,为华南地区学生升学成果优秀的中学之一。朱校长所带领的HFI已与赫德学校展开独 家合作办学项目,将HFI的高中课程体系全面引入赫德学校的课程框架中,共同打造未来高中国际课程的新模式。
Karan Khemka先生毕业于美国乔治城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是全球教育咨询公司Parthenon Group以及私募股权公司EMK Capital的合伙人。Karan先生在此前多年已作为义格集团顾问为赫德学校链接全球资源,包括与美国美国高中合作高尔夫赛事、与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合办中国夏校项目等。
同时,Chris Edwards校长正式加入义格教育集团。在全球顾问之外,他还将担任赫德学校总督学,与赫德学校全体教育者们一起努力,全方位助力学校发展,为中国的学生和家庭带来更专业、更系统,也更具有前沿思考的国际课程体系。
聊起加入义格集团的初衷,Chris校长说:“中国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国度之一,有机会加入赫德学校,参与这场植根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教育探索,让我非常兴奋、充满期待。期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基于我40年的教育经验,与赫德学校的教育家们一起,为中国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谈到国际学校的价值,Chris校长认为,在这个充满冲突与纷争的时代,国际教育的价值会进一步凸显:“让孩子们成年前有更多机会了解多元文化,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一起解决问题,用同理心去对待他人,并在协作过程中学会达成共识,比他们在成年后再尝试理解这些差异更有效。所以国际化教育绝不意味着放弃理解本国文化,而是要在更深入地了解本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多视角地看待这个多元的世界,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携手面对并解决未来全球性的挑战。我坚信赫德学校未来能成为立足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先驱。”
就读欧美牛校最宝贵的经历是什么?
在这个不确定的,充斥着焦虑的乌卡时代,国际教育将为我们的孩子带来什么?在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重塑时,今天国际教育有何重要价值?在第一场论坛上,Chris Edwards先生,Karan Khemka先生,以及耶鲁北京中心创始主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恩祐(Carol Li)女士分享了他们眼中国际教育的价值。
谈及在英美学校的学习经历,三位杰出国际教育者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系统的学术训练,也不是开放又严谨的课程体系,而是学生时代的舍友、同伴。在与文化背景各异的同窗相处时,大家都在碰撞、沟通与共情中,收获了真实的成长。
(左起:李恩祐女士、Chris Edwards先生、Karan Khemka先生、本场主持义格教育集团总裁潘佳先生)
Chris校长的感想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对于留学英美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掌握英语,更有机会面对多种语言文化环境,体验全然不同的教学模式。更宝贵的是,他们有机会结识世界各地的朋友,甚至建立终生的‘全球化友谊’”,这些个人能在国际教育中能收获的东西,才是国际教育的意义所在。
正如Karan先生所言:“不论目前时代如何动荡,未来的世界中全球的进一步连接必定是不可逆的潮流。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够连接不同文化、过去与将来的‘桥梁式人才’。他们走过各种国家,体验各种文化,见识各种有趣的人,建立真实而多元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国际化人才的见识、能力与智慧,会让各方广泛受益;他们也更能在这种‘美美与共’中看到发展的机遇。”
海外牛校到底青睐什么样的人才?
当我们讨论国际教育时,家长的关注点绕不开顶 尖海外学校的录取标准。这些申请日趋激烈的海外学校到底青睐什么样的人才?
李恩祐女士为家长们系统地分享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青睐的学生特质。不仅哈佛耶鲁,全球顶 尖大学在招生时都在寻找未来的领导者。以耶鲁大学招收的中国本科学生为例,这些学生中,有的是高尔夫世 界级赛事选手,有的在音乐说唱方面天赋异禀,有的通晓8门语言,也有的拥有自己的发明和专利……他们的共性是创意十足,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孜孜以求。在当下愈发不确定的时代,这些素质显得尤为宝贵。就像李恩祐女士在发言中引用的美国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名言,“不要去那些有路可通的地方。去那些无路可通的地方,并且留下你的足迹”。(Do not go where the path may lead, go instead where there is no path and leave a trail.)
作为家长,我们如何最 大程度赋能孩子?
第二场圆桌论坛上,HFI创始校长朱志东先生、“美本申请天花板”棒呆国际教育创始人Brian Ong先生、斯坦福e-China项目首席顾问叶里依女士,以及菁kids创始人、出版人Toni女士共同分析了牛校录取背后的底层逻辑。
(左起:主持人Toni女士、朱志东先生、Brian Ong先生、叶里依女士)
留学一定要“非藤校牛剑不选”吗?朱志东校长基于长期的国际化教育经验,给出了恳切的建议:“选择留学,是因为留学经历能丰富学生的生命,给学生更多选择,以及看到世界的无限可能。家长与学校要发掘孩子的潜力,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沿着自己热爱的方向走下去;而不是严格按照牛校录取标准雕琢孩子。”
Brian 先生则从美国牛校申请的角度,聊起了自己的教育观察。他认为,美国牛校在录取学生时,既看重“硬件条件”,又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学生要成为牛校精英,首先应该成为他们自己。家长不必一拥而上送孩子去读商科、或者其他“热门专业”,只为了毕业后拿一份高薪。
叶里依女士也有同样的建议,认为有志于留学的家长,要给孩子充足的留白、探索、试错空间,同时,要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状况。许多留学生都难以兼顾学习、社交、实习和休息,因而面临巨大的挑战。
事实上,在当下极度“内卷”的教育生态中,两场来自多元背景的圆桌论坛嘉宾们都给出了相似的结论,即所谓藤校或牛校毕业跟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没有必然联系,大学只是真正人生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如果我们把教育拉长到人生的维度,急功近利的教育选择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寻找人生意义的机会。
论坛结束前的总结发言上,Chris Edwards总督学和大家分享了17年前一位中国女孩的追梦经历。这位女生当年在英国接受Chris校长的面试时,她的英文基础并不算好,但对英国文学的极大热情深深感染了Chris校长。更令他感动的,是女孩妈妈的全心接纳与鼎力支持。“这位女孩的妈妈完全不懂英文,但她坚定地支持女儿在英国追寻英国文学梦想。她也是我最钦佩的中国家长之一。”Chris校长坦言。“在我们一生中,比教育更重要的,永远是来自家庭的爱。父母不要去强迫孩子去做他们并不想做的事,而是当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梦想付出更大努力时,给予他们最坚定的支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