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在英美的普及度甚广,让西方人开始了解中华文明。想来也是,老舍笔下的北京百态或者鲁迅笔下的中国人性被翻译了之后便黯然失色了,只有出自作者笔下的原汁原味才够引人入胜。林语堂的才华与幽默,字里行间迸出的机智,让人观止,尤为赞叹非母语叙述英文运用的纯熟炼达,让人遐想他学习英文的过程。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习得的语言可以成为母语"。哈佛大学的学者Roger Brown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学者Dan Slobin曾对孩童学习语言做了大量研究分析,并发现无论学习何种语言,孩童在语言习得的行为方面是共通的。也就是说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接受双语教学的孩童是有可能掌握双母语能力的。
仔细观察每个人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并没有旁人教授语法知识、用词结构,人们不过是从咿呀学语、开口模仿、到不断地尝试重复,直到能准确地表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吃、喝、玩、乐从生活中自然习得的能力,也是语言习得较自然的过程。
聪明如你也发现上述种种像是天赋一般的能力即被称为“语言习得 ”(ru yu de shui),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语言学习” (sheng bu ru si )。前者就像获取母语能力一样,自然而然地掌握一门语言并能运用自如;后者是我们更熟悉的通过上课的方式熟悉规律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对比这两种方式不难发现,一种模式是在学外语,而另一种却是在用外语学习。比如在天悦沉浸式英文课堂上更关注语言的自然习得,老师们会有意识地避免“教”,让学生自然地用英文学习学科知识。在这样的英文环境中,学生的关注点更多是新知识、新任务,而忽略了作为第二语言的陌生感,非但不惧怕表达,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活动,调动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习得了新的语言。
沉·浸·式·教·学
既然谈到“语言习得”,就不能不说说“ 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on)”,即母语式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起源于加拿大双语区,在北美从发展到普遍推广,已有近50年的历史。英文沉浸式教学,就是把学生“沉浸”在英文的环境中,通过学科学习和生活习性对语言进行渗透,从而引导学生自然习得英文,用英文沟通、解决问题,养成英文的思维习惯。天悦英文沉浸式教学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为根基,导入鼓励式、情境感、动态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具有独特的“双母语”特点。
在天悦,英文沉浸式教学不仅拓展语言学习途径,更重要的是利用自然习得和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英文的能力,尤其是高年级加入大量研究项目和论文写作更锻炼了学生用英文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的能力。是否能用“英文思维”进行逻辑分析和表述是学习英文的更高纬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很努力地学英文,学出来也是Chinglish的原因所在。天悦的英文课堂则鼓励学生成长为具有创造力、批判力的思考者,发展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并支持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为即将成为全球的年轻学生面对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语言本是生命永恒流动的轨迹,无外乎捷克前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曾说:“你会的语言越多,经历的人生就越多。”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旅途上充满了乐趣和挑战,天悦渴望与你进行一场“背离语言本身的冒险”,一起在不同文化中间穿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