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
此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主要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等三大类,共设置十个任务群。课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随着学段的升高,孩子所学内容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消息一出,这个和高考没有任何联系的政策却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
毕竟,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当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越来越清晰地界线让不少孩子从小就“五谷不分”。分工带来高效,但对于个体而言也是功能的“割裂”,让人从完整的个体变成只会使用某种单一功能的“零件”。
而好的教育应该恢复人的完整性。
因此,在生活即教育的博雅明悦,创校八年来我们一直将劳动课视为不可或缺的特色课程。除了帮助孩子们获得具象的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着力点外,也包含很多生活技能。孩子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身体力行,在实践当中去发现和总结规律。
烹饪课上,孩子们动手制作各种中式、西式美食。了解食材及调料,并通过品尝不同食材的味道不断加强感知觉的发展。在烹饪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仅一个学期,孩子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20多道菜,不少孩子回家后还会主动做给家人,享受在劳动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耕种课上,孩子们顺应节气变化种植作物。除了明悦农场上的蔬菜外,孩子们还和老师一起搭建了室内菜园。从耕种到收获,孩子们在劳动中了解完整的生命历程;在不断观察中,体验自然的变化,感受生命之美。
缝纫课上,大家利用二手布料缝制成各种有趣的装饰品。并学习和编织、扎染有关的知识,了解织布机的结构和原理。
缝纫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
木工课上学习制作一把鲁班锁。孩子们先按图纸进行测量、划线,然后利用锤子、凿子在木块上凿洞,不仅练习了数学计算能力和木工工具的使用,而且考验耐心和恒心。
木工课不仅练习数学计算能力和木工工具的使用,
而且考验耐心和恒心
到了中学阶段,孩子们还要进行为期3周的农场生活。除了正常的课程外,他们还要参与耕种、果木养护、砍柴、养殖管理等劳动,亲身体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根据每日的固定经费采买食材,自己准备一日三餐。同时也要完成打扫、洗碗、洗衣服等日常工作。
徒步20公里也是农场生活的挑战之一
尹老师是每年农场生活的主要带队老师,在谈及农场生活设置的初始想法时,他这样说道:
“农场生活的目标是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感悟力。
博雅明悦一直很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后的家庭实践是其中一部分。而农场生活是让孩子们置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完全的自主生活。这不仅是对以前所学的检验,更是一个自我全新认识并提高的过程。
其二是感悟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往往有个错觉,认为人无所不能,这样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失去了对自然、对人,或则说宇宙万物的理解感悟能力。当灾难或生活情况剧变时,人们往往手足无措,所以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
博雅明悦校训的后两句为:致知格物知行合一。
而要格物,先要学会造物。不光要动脑,还要动手。
耕种、缝纫、砍柴、洗衣、做饭……与奥数和各种兴趣班相比,这些课程或许不那么“高大上”,但却是最实用也最贴近生活的。而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更好地生活。
正如博雅明悦创始人之一的谢康校长,在此前疫情期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的那样:
“在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劳动课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核心。通过此次宅在家中,每个人回到了自己家庭中的位置,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恰恰是这种生活气息使我们感受到幸福的本质。我们学习不是为了所谓的‘知识’,而是为了在未来世界更好的生活。教育不是为了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进步”。
这是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是博雅明悦创校八年以来在教育实践中贯穿始终的教育准则,更是劳动课老师——美鹏老师的教学概括。
作为早期一批加入博雅明悦团队的老师,美鹏老师教授劳动课有七年的时间。这七年中她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用自己对自然的热忱与敬畏,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不断影响着孩子们,帮助他们成为“美丽生活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每当别人问起美鹏老师劳动课的意义,她的脑海中总是第 一时间想到这句话,并不时从中汲取坚持下去的勇气。而对于劳动课,她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我教了七年劳动课,在其他大部分学校都还没有这门课的时候就开始了。我很高兴从今年9月起,不仅在博雅明悦这样的创新教育学校,而是在所有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里,劳动课将重新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我想我们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回顾七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最想分享的是两条“很常识”的原则,它们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却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踩过的坑,我也实际验证过它们的功效。
第 一:在劳动课上,能真正对孩子发挥意义的,不是花样翻新的劳动体验,而是始终坚持的一件件小事。
以烹饪内容为例,不断变换的趣味菜谱确实能提高孩子们上课的兴趣,但劳动课的意义不仅仅只停留在兴趣上。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能力。因此,丰富的菜谱不是目的,而如何通过内容的变化不断练习同一项技能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
而像这样需要坚持才能出效果的事情也不仅仅只局限于授课内容上,每节劳动课后的卫生打扫、对于小组合作的反思、能否在家坚持做一件小家务等等,都是我们观察的重点。劳动课听上去是关乎技能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劳动习惯、责任感等品格的培养。
第二: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试错、互相观摩中学习。
真正的动手能力要更多地从独立探索中得来,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老师的动作。这不仅是完成当下某件事情的问题,更关系到这个孩子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比起一件不断寻求帮助而完成的完美作品,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自己不断尝试后的发现、总结与反思。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好的老师,也是幸福的根基。关心和参与日复一日衣食住行的家常,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件既幸福又有收获的事。作为老师,真正回归生活,用生活中得到的感悟去思考孩子们在当下和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我想这是思考劳动课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的起点。”
生活是最 好的老师,也是幸福的根基
此外,在家庭的家务劳动中,美鹏老师也给出了如下建议:
1、家长和孩子商量确定一项家务劳动,作为孩子接下来持续承担的家庭任务。
2.家长示范做到的标准,要特别注意步骤和细节。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做好,而是真的还不会。
3.家长日常注意观察,发现孩子做得好时及时鼓励,有问题时给出具体、有用、友善的反馈。
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的课题。学校作为一个起点,孩子们从这里启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从现实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这个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行程的方向。
无论是劳动课还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我们不断革新的背后,是希望能看到一份深厚的、沉稳的积淀,和人类精神信仰在孩子身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