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东方双语学校的中文课堂,通过大主题、大情境、大任务,用“血肉丰满”的语文教学,打造“大语文”体系,指向素养与精神的共同成长,让孩子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实现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打造独立的人格、丰沛的精神生活、培养无功利的阅读习惯和遵从内心的勇气。
国际学校里的语文课程如何开展?
是不是语文老师一袭长衫、“之乎者也才”算特色的?
学好中文对即将留学的孩子们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
吟诗作赋,是对历史的重新展望
中国台湾作家蒋勋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在想,一天24小时这么漫长吗,我们能不能留18分钟给一篇诗歌,用这18分钟,让你看见满山杜鹃染红春天……”
这个学期一开学,北京新东方双语学校就将这专属于诗歌的时间搬进了课堂,也搬进了孩子们饱含深情的言语中。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北京新东方双语学校语文老师任重,会给孩子讲述中国历史上古老的诗歌,会带着他们体会经典背后的故事,但是这次,他没有。
他联合其他语文老师,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让孩子们抛弃传统的诗歌概念,让孩子们自由去发挥,古体诗、现代诗都好,就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写一篇自己心中的诗歌。很多闪着外星系光芒的词汇和句子层出不穷,“下雪的冬天来了,孩子们的春天来了”这样充满灵性的诗句,让教学多年的语文老师都惊喜不已。
任重老师说:“孩子们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他们会猛然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呈现自己理想中的作品,于是自己去探寻诗歌的发展,鉴赏名家经典然后模仿学习,阅读的任务再也不是学习记录表里干巴巴的题目,而是变成了他们心里追寻的文学沃土,在沃土里汲取养分,然后不停地进行自我修正与成长,我突然觉得语文的魅力也在于驱动和创新。”
很多人很多次的尝试之后,孩子们从一两句现代诗都找不到感觉的状态,慢慢尝试写七言绝句,并且将秋寒、孤寂、焦虑很多感情杂糅在一篇几十字的诗歌中,这是超出任重老师期待的部分。
任重老师把课本之内的内容,巧妙地用课本之外的方式拓展性地完成,不得不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成就感的“壮举”,但是常规的语文教学没有那么多的“剑走偏锋”,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着阅读积累和赏鉴的重要性。
这时,有些学生会笑眯眯地扭着脖子问他:“老师,我们未来都是要留学的,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力气学习中文呢?”这是一个每年甚至是每个月都会被问起的问题,他也在不断地思考着、组合着答案,这个答案希望能打动学生,更希望能打动自己。
他说:“我在这里教了十年语文,努力让语文变得鲜活而有趣,但是越教越发现,学好自己的母语,不单单是字、词、句简单的组合,还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本国文化的热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精神的底子。”
当这个答案整理完毕的时候,他的课堂变成了浪漫主义诗歌的聚集地,变成了各抒己见的辩论场,也变成了先锋文学的试验田,甚至是冲出了四面围墙的教室,去寻找文学作品中那些自己臆想了千遍的场景。
那年任重老师带着孩子们学老舍先生的《茶馆》,这些从小生活在物质优渥、稳定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难在课堂上通过老舍先生众多人物的对话以及阅读背景资料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个性,历经历史大潮如何对一个小小的茶馆产生惊涛骇浪的影响。于是任重老师带着他们走进了前门的老舍茶馆,陶瓷茶壶、旧旧的戏台、三三两两的人群,还有台上咿咿呀呀念叨着的戏词,让书上那些略显平白的字词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他们在茶馆里讨论着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王利发,为何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正直善良、自力更生的常四爷,为什么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些在课上不曾深入想到过得问题,在这里都成了自然而然的思考和感情流露,他们在感受时空穿越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着文学作品的升华与隐喻,这是书本中不曾标注的答案,却是孩子们内心渴求的知识。
除此以外,任重老师还会带他们走进故宫游学,任务是“在故宫中寻找能够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动物或者器皿,同时要找出20种神兽,再通过自己的了解,设计一条为外国友人参观导览的路线”,于是孩子们开始查找典籍,了解“五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含义,还在故宫里临时当起了临时讲解员,飞檐上五脊六兽的故事都被他们解读的准确又幽默。
所以他的语文课,时间总是不够用,孩子们如泉涌的思路,赋予了语文课新的生命,他们在语文课中探寻着与众不同的答案,也逐步丰满着自己的精神底子。
强基培元,夯实基础与释放天性
帮助孩子们丰满精神内核的除了任重老师,还有教授初中学生的王文娅老师,她面临的挑战似乎更大——刚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学习习惯的调整、知识积累的增加,都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也同样让王文娅老师付出了更多心血。
王文娅老师说:“七年级的同学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我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很有想法,但是基本功不够扎实,于是我带着他们从基本功开始做起,前期孩子们觉得有点枯燥,但是积累一段时间后,成就感说明了一切。”
王文娅老师在课上和晚自习个性辅导时间,都会给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们进行巩固,从基础的字词开始。王老师有意识的在每一个单元当中,标注出重点字词,让孩子们记忆和练习,通过不断地点滴积累,整个学期下来,孩子们鲜有“白字先生”,并且逐步夯实的基础上,开始了充满自我思考的语文学习之旅。
在每节课开始,王文娅老师都会邀请同学上来为大家介绍一位心中的榜样,让孩子们子独立查找资料进行小小的演讲,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心中的榜样,向大家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她也在不断鼓励孩子们在这些介绍中不断积累素材,为后面的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王文娅老师一样,北京新东方双语学校的刘娜老师,也希望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和更多有趣的形式,用“赋权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语文的世界里探寻更多不一样内容。
“我教的初中阶段的孩子们,真是太‘活泼’了!”刘娜老师面对这群的活力四射的孩子们,她想过把他们尽量“归置”的大同小异,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走下去,但是她发现,他们更具有创造力,在条条框框之外,是自己和他们都不曾认真思考过的世界。
“我曾经观摩过一节外校的公开课,老师和学生都非常棒,一个问题出来,孩子们回答出来的都是特别标准的答案,表达清晰、完整、流畅,一千多人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大家都在称赞这些孩子,但是我自己不停地在想,那不是他们自己的知识,也不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很明显他们的答案是在迎合世界而不是发现世界,当他们看见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是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去思考‘我怎么答老师会表扬我’,那他们以后呢?‘我怎么答会得到成绩?’我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变成这样,相信每个人也一样。”
她带着“不求统一答案,只求个性化表达”的执着,带领着八年级充满活力的孩子们一起发现世界上每一个不同的答案。
在学习《竹节人》的时候,她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场耐心与勇气并存的“竹节人大战”。几节竹管、几根细绳让平日里活泼的几个男孩子也开始沉下心来,摆弄着手里的材料。就看他们用肉乎乎的小手拿着细细的绳子,想尽一切办法双线穿过每一个竹节的孔洞,躯干、四肢在他们满头大汗的努力中逐渐成型,这些竹节小人拿着不同兵器,展现着各自不同的姿态,和作者在文中描写的竹节人相似又不同,让他们在中文课上开展了一场 历史、文化、物理知识的大碰撞。
刘娜老师说:“把上课的权利还给孩子们,不仅仅是让他们主动提问题、做演讲,也是他们创新性地来解读书本中的东西,这是经典文字赏析与创新,也是不断带着思考的探索,是孩子们自主地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多元知识的结合,书写出的动人的答案。”
术业有道,语文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在王文娅老师和刘娜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逐渐夯实了语文的基础,也学着用独立思考来观察和探索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观点,去向更多人传播中文世界里的瑰丽与震撼,同时在课堂是之外,不拘一格的作业形式也让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倍增。
“如何设计出既能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又能发挥学生创造力和实践力,并且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语文作业,持续开展探究性教学,是我们一直以来在研究的课题。”朱木老师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全年级共读一本书”活动已经延续了多届,但是每一次孩子们呈现出来的作业,依然是畅想无限、新意满满。
阅读是人一生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常常觉得头疼的地方。因为读了不等于读懂,读懂又不等于会表述。如何让学生在阅读后能整合内容做深入的思考,又能把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作业的设计至关重要。朱木老师说道:“十年级的整本书阅读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故事内容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并且还有大量的影视剧可以看,所以学生对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并不陌生。但是原版大部头的名著放在眼前时:厚厚的一大本,半文半白的文字,大量的诗词……怎么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名著阅读任务呢?我设计了一些阅读任务单,让学生在熟悉情节、人物的同时思考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类总结,为后面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再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手抄报,把原著变成自己的理解后的文字,把略显简单的文字又变成了生动无比的绘画,这个过程是对名著进一步熟悉理解的关键,有的学生能做到对情节和人物的细节都如数家珍,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甚至有学生在不停追问朱木老师,“下次阅读作业规定什么书目?我一定比这次做的还好!”
拥有四十年教龄的殷铭荷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造诣颇深,不仅仅通过“共读一本书”、制作创意海报等作业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还将传统文化的精妙为语文课堂标注上了另一番注解。他经常说:“如果你们将来只是在国内,也许中国文化并不多么重要,正是因为你们将来要出国,要面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所以你们必须掌握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一幅大大的八卦图和孩子们对知识充满渴求的眼神,在殷铭荷老师深入讲解的课程中逐渐发现疑惑,也追寻答案。
“这是一张太极八卦图,蕴含了很多哲学的奥义。我们认识到《周易》是中国古人对自然法则的总结,他们用“八卦”“六十四卦”来描述事物状态和发展趋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现在大家很多耳熟能详的、振奋人心的经典语录、哲学思想,都在八卦卦辞中有所体现。”殷老师为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讲起《周易》的哲学内涵,让课程初期有些懵懂的孩子们逐步面露喜色。
问到殷老师为什么要为学生们布置“八卦”和《周易》相关的作业,他说:“太极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三大理论基础,太极学说是现代整体辩证理论的源头,阴阳学说是现代对立统一规律的源头,五行学说是现代系统论思想的源头。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咱们学校的宗旨是培养‘根植中国,放眼世界’的学生,什么是‘根植中国’呢?就是要深刻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如果不熟悉中国文化的本质,就无法向更多人去描绘我们自己的礼乐典章,尤其是这群未来要走向世界的年轻人,需要了解本国的文化精髓,不仅要了解,而且要熟悉,要透彻理解,才能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
在北京新东方双语学校的中文课堂中,不同形式的语文课程、不同角度的课后探索、不同魅力的语文老师,都给孩子们在中国文化领域更多深入理解的机会,实现知识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情感的连接,因为所有语文老师深知,这里的一词一句、一帧一画,终将成就未来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