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远播教育举办的2020IEIC国际教育创新在线峰会•上海站,3月1号晚上在线上完美落幕!
本次峰会的直播间汇集了包括:包校吴子健、平和万玮、协和卢慧文、教育专家陈默、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复旦女神沈奕斐等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咖。
诸位嘉宾大咖针对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各阶段的规划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分享,为直播间的观众们带来了一场教育知识的盛宴。
在峰会中,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在直播间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国际教育的“道”和“术”》的演讲,数千名学生家长在直播间积极互动,在弹幕中表示收获颇丰。下面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她分享的精彩内容:
▲卢慧文老师的直播间实况截图
演讲嘉宾
卢慧文
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上海海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英国桑德兰大学国际教育研究生;
1996年首次加入协和教育集团,2003年起参与筹建协和虹桥校区,2008年、2012年分别主持筹建了协和浦东校区和万源校区,现任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青浦校区校长;
同时,她还兼具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副会长等多个不同身份;
协和教育集团是一所有20多年历史的非营利专业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有35家幼儿园、10所中小学,服务着23000多个家庭,中外员工3000余人,其中外籍员工400多人,在中高层管理团队和基层教学服务团队都有丰富的跨文化实践经验。
演讲内容
今天,卢慧文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以下6点,相信这也是很多学生家长所关心的话题——
- 第一、国际教育的“4不是”和“4是”
- 第二、如何理解“为未来的全球化发展做好全面的准备”?
- 第三、孩子的硬技能和软技能应该包含哪些?如何平衡?
- 第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如何“分工”?
- 第五、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有何异同?
- 第六、规划有哪“10看”?
那么关于这些话题,我们来看看卢慧文的详细解答~
▲卢慧文女士演讲主题《国际教育的“道”和“术”》
01 国际教育的“4不是”和“4是”
▲国际教育的“4不是”和“4是”
1.国际教育不是国内教育的对立面,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是相互交融、互为补充的。
曾经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也是敬畏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因为当时教育对象完全不重叠,规划通道的完全不兼容,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都大相径庭,所以文化氛围也是非此即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围墙内外的关系。
但是后来随着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受教育人群的不断发展、重叠和交叉,我们就会发现中西融合的教育逐渐成为了共识。
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其实各有所长,在学生发展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可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2.国际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按部就班,而是灵活安排,要符合个人的特点。
我们之所以会为学生用国际教育去打开另外一扇窗,拓宽他的发展渠道,不是为了换一种模式去套住孩子,而是希望通过选项的增加让孩子的成长方式加宽。
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国内教育换成另外一种简单的教育模式,那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我们不希望把孩子通过绑定在某一个体系中而束缚他的发展。
当然,可能性的增加也带来一些“幸福的烦恼”,比如因为信息的增加,我们从互联网上了解到,几乎每一种国际教育的模式或方法都有它的反面案例。
以“什么时候应该送孩子出国留学才合适”为例:有人说早一点出国好,因为在语言和文化认同方面都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来适应;但是你又会看到很多令人担心的案例,说小留学生的风险也大大地增加了。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基于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而言,不应该盲目跟风。
3.国际教育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退而求其次”,它应该是一个长期安排的生涯规划。
用A打法期望获得B结果,这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常常在孩子的学习生涯规划中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每一年我们都会在中考之后碰到“转轨大军”,有些家长就会说“我的孩子中考失败了,要不然实在不行就走国际教育的道路吧”。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这位家长:“你的小朋友的英文能力怎么样?他独立生活的能力怎么样?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你清楚吗?”
经常会碰到家长这样回答:“英文能力也只是之前学习课本应付中考的那些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之前要求他只管好好读书,别的事情都不用管、有家里帮他管着;兴趣爱好方面,孩子实在太忙了,还不知道他到底喜欢什么……”
那么,这个时候的“转轨”就是盲目的,风险比较大。其实在学段进阶之际,进行车道转换是可行的,特别是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寻找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通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留学,这些都成为了很多家长和家庭考量的一种选项。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除了极少数的学霸,“左手清北,右手哈耶”是不现实的。家长还是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安排、规划他未来的发展方向。用中考的打法,期望在国际高中里获得成功是很有挑战的。
4.国际教育不是以考入出国留学为目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孩子能在18岁成年(也是高考年龄)之后的全球化生活和学习做好全面的准备。
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孩子成年之后在哪里接受高等教育?在哪里生活?想在什么领域里发展?从理想的角度出发,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实现怎么样的人生目标?
无论是现实还是理想,都要进行持续而谨慎地考虑。只有目标愿望越清晰,策略才会越明晰。
02 为未来的全球化发展做好全面的准备
在协和,我们所从事的国际化教育是为了这一句话而努力——为未来的全球化发展做好全面的准备!
第一个关键词“未来”,就是说这是一个长远的规划。我们是以18岁孩子要成年、要参加高考为起点来考量,而不是说把高考作为一个终点来考量。目标的“远”,要能够影响策略的选择。
第二个关键词“全球化”,意思为不是以独木桥的宽度来考量孩子的发展,而是在全球的范围内选择优秀的高等教育,这样的选项非常多,因此我们成长的道路也可以走得更宽。目标的“宽”,要能够影响策略的选择。
第三个关键词“发展”,发展的意思就是动态的。我们的目标不是早早地去设定某一个考分或某一个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经常听到有人会说“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教现在的孩子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以前,教材就是学生的全世界,而现在,全世界都是学生的教材。与“我”不同,不代表就是不对的,像这样与时俱进的、动态的想法,要能够影响策略的选择。
第四个关键词“全面”,我们在为孩子选择策略的时候,他是要做全面准备的,不应该只是学术方面,还应该有能力、价值观、素养、硬技术和软技能等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暂且把上述解读认为是国际教育的“道”。
03 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平衡
在策略的选择方面,既要抬头看路,也要低头拉车。我们看清楚了大学之后的生活要怎么过,反过来才能更好地去评估和选择基础教育阶段的道路该怎么走。
对于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来说,硬技能和软技能都非常重要。硬技能,主要是指孩子的学业和能力;软技能,则是指孩子的性格、情趣、信念和价值观。
▲硬技能与软技能
对于成年人来说,当你真正进入社会之后,你之前的学业和基础能力是一个敲门砖,它你能够跨进去;但软技能,也就是不同的性格、情趣、信念、价值观才是区分一个成年人在成年世界里面发展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在获得硬技能和软技能方面来讲,较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孩子们的硬技能和软技能都能够同时发挥得很好。但如果只能在非理想的真实状态做选择,相信所有家长都不愿意以牺牲孩子的软技能,来提升孩子的硬技能。
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在硬技能和软技能当中获得平衡,达到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不能以牺牲其中一项为代价,去获得另一项的成长,这是我们做策略选择时很重要的考量。
04 不同的教育在孩子发展过程的不同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有了上述认识,还需要清晰地了解不同的教育在孩子发展过程的不同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较重要的功能有三项:
①能够从小督促和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②父母和孩子之间能够积极地构建起良好的亲子沟通。无论是不是有代沟,无论是不是能够在某一件事情上达成共识,通畅的沟通渠道始终应该大门敞开。
③父母的教育,就是身体力行的家庭示范。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较重要的功能有三项:
①辅优和补差。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集体学习过程中,在某个领域出现了明显的落后,那么通过社会教育的个性化补充来进行补差,这是可以的;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集体学习过程中,在某个领域特别擅长或突出,那么通过一些社会资源在这些兴趣和特长上帮助他进一步发展,这也非常必要。
②帮助我们进行丰富的业余安排,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寒暑假可以出去游学、考察,这些都是社会教育提供的资源。
③在关键时间点上,社会教育还可以为孩子助力冲刺。特别在规划、出国等方面,社会教育有很多专业人才和资源可以帮到孩子。
3.学校教育
大家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这所学校,做到不盲从。要选择合适的教育体系,然后较大化利用好体系的优势。
在这三类教育中,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较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有体系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学习方式不是碎片化的、简单零散的,而是成系统的。
05 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比较
现在主流的学校大概分成4大类:
公办学校
民办的国内体系的学校
民办的有明显国际化特点的学校
外籍子女学校
▲学校分类
公办学校和民办国内学校,在规划通道上大致属于同一类,即以国内教育的规划作为主要通道。虽然处于同一通道,但是相对而言,民办学校对学生的个体关注和孩子的体验感更好,在中考成绩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而公办学校更注重均衡普适。
民办的有明显国际化特点的学校和外籍子女学校,这两类学校从规划通道上来讲,是以国际本科预备课程规划作为主要通道。比起上述两类学校,这两类学校的文化多元性更丰富,和国际教育的接轨能力更强。不过,这两类学校本身也有差别,民办的国际化学校对中国文化的基础和梳理抓得更牢,可能对华人家庭的孩子而言,不少人也会做这样的选择。
在这四类学校中做选择时,家长自己肯定会有一定的倾向。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集团有跨类办学现象,比如协和教育集团就有民办偏国内的课程设计,也有民办偏国际的课程设计。还有其它教育集团,既有民办的国际学校,又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所以家长在对学校进行匹配的时候,要了解自己的想法,还要去了解目标学校的定位。
每一种类型都有办得好的学校和办得不够好的学校,所有不同类型的好学校,也会有一些共同特点。但对于同一种类型的好学校而言,它身上所体现的这一类学校的特点会更鲜明、更突出。不同类型的好学校是没有办法放在同一个跑道上进行比较的,更重要的是看你自己的定位和学校的定位能不能很好地匹配,也就是上文讲到的,不能用A打法去获取B结果。
06 规划有“10看”
▲规划有“10看”
1.看举办方
民办学校的举办方,有的是专业教育机构,有的是跨界投资机构。我们可以看下他们之前是不是有成功的办学经验,这些成功的办学经验是否能够很好地复制?之前的成功经验是有必然性吗?到底是专业水平比较高,还是体系建设比较好,还是说具有偶然性呢?这些都是我们在规划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的。
2.看校长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因为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家长在规划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位校长的介绍,听听他的演讲,或者有机会当面跟他沟通,看看他的理念跟你是否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集团化管理的学校会降低一个学校对于个别校长的依赖。因为当一所学校太依赖一个校长时,而孩子们要在这所学校里读十几年,如果个别校长或管理层一经更替,就带来比较大的变化和风险。
如果一所学校或一个教育集团,它自身有非常好的运行体系,就会适度降低对个别校长或者管理层的依赖。
3.看教师
社会上有种说法,要进对大门、还要进对小门,意思是进对了学校还要进对班级。但这风险很大,毕竟在十几年的时间,教师的更替也是学校的常态,我们也希望家长能够认同“孩子们在学校里面的体验,其实就是未来在社会上体验的一个预演”,所以和不同风格的老师接触,是一个学校的正常生态。
看教师,不是单看这个学校有没有个别的,而是看整个教师群体,看老师们的状态、氛围和流动性。
因为每个学校都有好老师和相对弱一点的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所学校教师的整体状态,是非常积极的、有爱心的、不断进步的,那么就不用太纠结它是不是一个获得很多社会名誉的群体。
4.看校舍
看校舍,并不是看它的恢宏和豪华,而是看它的环境营造。基础方面,看它的整洁程度、维修及时程度,但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环境布置,墙面、楼梯、走廊、窗和门,看它是否在传递教育的某种过程性的信息——它是否有把孩子们自己的作品(而非设计师的作品)放在学校环境布置的重要地位?在学生作品的呈现中,是只有个别学生的优秀作品,还是大多数孩子在不同类型、不同场域都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这才是家长在参观学校时非常重要的考量。
好的学校,在你走过一圈后,不需要进入礼堂听校长或主任的演讲,就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主要特点;而如果你走进一所学校,走一楼跟走二楼没有什么区别,走门厅和走教学楼也没有什么区别,它的信息和介绍都要通过文件或演讲才能得知,那你就应该考虑一下它是否真的匹配你的孩子。
5.看家长
民办学校较大的优势或特点,就是“志同道合者聚”。家长与学校定位、发展理念、家校配合的契合度很高是非常重要的。
看家长怎么看?在下午快放学的时候,家长们都在校门口聚集等孩子,这个时候去听一听大家谈论的议题是什么;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看看有没有家长的身影,跟他们学校的融入度如何。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值得提醒的是,不要轻易加入家长们的各种讨论,家长群里面的信息会带来很多焦虑,不过这个也是见仁见智,大家自己判断。
6.看毕业生
如果这所学校有毕业生的话,你可以看看这些孩子的去向,不仅要看他所去大学的排名,还要看看专业的宽度,因为这种选择性是体现孩子们不同个性被充分发掘的指标。
如果说一所学校的孩子全部都去的是非常窄的专业类型,说明这是学校的特色,但不一定是孩子们的特色。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统计学概率说,当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它的规划渠道一定是非常多样化和宽广的。
同时,也可以看毕业生跟母校的互动情况。有的学校,学生一毕业就不再跟母校互动,而有的学校有很好的校友会建设。校友会、学生会的建设也是一所学校的价值观体现。
7.看在校生
当然,我们还要看在校生。这个不需要非常专业,当你到一所学校里面去参观,可以看看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状态、课间的状态,以及跟老师、跟来访者的互动状态。
8.看课程
看课程,并不是看它体现在文件上面的数量越多越好。有的学校展现出它有几十门上百门的选修课,但你仔细一看,它都是安排在同一个时间段的,这是不科学的,因为选修课再多,同一个孩子在同一个时间段也只能选一门。
每一所学校在做自我推荐的时候,都会把课程讲得非常全面和丰富,家长在选的时候,不要居高临下,不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一定要把自己带入进去,作为其中的一名学生来看这些课程——看你能够获得多少课程资源,看这些资源是否符合你的特点,看多少是以你为中心来设计的,看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渠道去体验。
只有课程多样化,才能促使个性化的知识积累。如果课程很单一,或看似丰富、但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的课程却很单一的话,那是达不到培养目标的。
在看课程的时候,可以走进学校看看这所学校专业教室的使用情况,它的空置率和使用度是怎么样的,这个非常容易看出来。
9.看文化
看文化,比如看看学校的运动会是怎么开的,是整齐列队的专业比赛,还是人人参与的、趣味和竞技相结合的比赛;看文艺演出是怎么演的,是少数技能很好的孩子在上面展示,还是很多孩子都可以上台表演,哪怕只是一个群众角色;还有,看看校队的情况如何,一所好学校,通常有非常丰富的专业团队,有体育的、艺术的、乐团的、戏剧社的等等,因为这些都是跟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很好的平台。
10.看鉴证评价
看鉴证评价,就是看国内外的专业权威机构给这所学校的鉴证和评价。从国际教育角度来讲,既有学校接受国际组织的鉴证,又有对学校进行国际课程的授权。对于国内的办学许可证,要看它是基础教育类型的学校,还是培训学校进修学院,这个关系到国内政府政策给予这所学校的管理和资源支持。
谢谢大家的聆听,关于国际教育的“道”和“术”,我就分享到这里!
错过了本次教育展的家长们也不用担心,有规划需求的学生家长现在可以报名远播教育3月28-29日举办的IEIC国际教育创新在线峰会•上海站。
另外,其他城市的家长也可以关注远播接下来即将在9个城市举办的在线峰会:
每场在线峰会,远播都将邀请国际学校和重磅嘉宾大咖,让我们相约线上,足不出户一站式解决规划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