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北京市中小学线上教学正式开始,与突如其来的疫情相比,这次线上教学更让学校、家长、孩子措手不及。
一周时间过去,王府学校的线上教学开展有条不紊,各方反馈良好。不但学生能够迅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同时还收获了家长的一众认可,更有老师直言线上教学有面授不具备的优势……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化教育的试金石,大浪淘沙之下,王府学校凭借什么迎接这次未来教育的挑战?
10年移动学习,打造今日课堂
当前各校面临的线上教学挑战,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场景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教师对线上授课平台不了解。在王府学校开展移动学习的10年时间里,情况则变得有所不同。
所谓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这恰恰符合本次疫情中需要开展线上教学的情况。从学习场景来讲,自开展移动学习之后,王府学生的学习场景就不仅仅是课堂,还会发生在图书馆、自习室、宿舍,同学们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意识。
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移动设备非常熟悉,能够熟练利用Black Board上传课后作业、下载课件,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非常多元,除了课堂、教材,可汗学院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站。
从教师对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来讲,王府学校设有信息化教学小组,定期组织老师教研,并分享线上教学软件。在日常授课中,王府教师也会应用课堂管理软件、线上考试软件辅助教学,一些老师还会用APP模拟实验。因此,运用线上平台教学,对他们来讲没有太大难度。
以本次线上教学为例,物理老师就会用PhET软件模拟线上物理实验,学生在家学习,也能够直观的观察物理实验。
至于线上教学,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课,对于王府师生来说,都不是新鲜事。
早在2017年,王府学校物理老师杨忠诚就开始把自己的课程录制成视频,当时目的是为了让一些去国外参加SAT考试的孩子,也能跟上课程进度。如今,这一举动也为线上授课积累很多经验。
信息技术是远程授课的
中国古代师徒传习,讲究“口传心授”。这四个字暗示教学效果与师生距离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接收大量而复杂的信息时,不论是时间的延迟还是介质的转换,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也就会影响学习效果。
线上教学想要实现“口传心授”,避免远程教学所产生的延迟、卡顿以及因技术问题浪费课堂时间,就要有强大的技术。
北京王府学校的信息支持团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1月26日,北京市教委宣布延迟开学,王府学校信息化工作小组第一时间开始筹备线上教学相关事项,在开学前完成多款线上直播软件考试。
教学过程中,信息中心在每个学部配备专人负责技术问题,高中部还组织20余位精通线上教学的教师,成立线上志愿者团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任何技术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技术究竟在教学中承担怎样的作用,每个老师有不同的体会。一些老师将线上教学视为特殊情况的替代,而另一些老师已经对线上教学优势欲罢不能。
“我现在其实觉得线上教学,比面授更好”杨忠诚老师说道,“因为很多课我讲完平台直接就录下来了,同学课后有不明白,还可以回看知识点。正式开学后,我也想把课程录下来放在网上。”
总之,信息技术是线上教学的基础,想要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学校就也要能随时随地解决技术问题。
线上教学与“去线上化”探索
尽管线上教学进展顺利,但是更多师生和家长还是期待着传统课堂的回归。但无论如何,这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都为老师和学校带来更多教学实践与思考。
在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同时,有的老师提出教学也要“去线上化”。所谓“去线上化”是指,不能因为线上教学就忽视学习环境、课堂管理在学习中的作用,传统课堂的一些做法需要在线上延续。
在这一点上,王府学校每节线上课除了授课老师讲解,还会安排教导老师进班,辅助老师管理出勤和课堂纪律。
高三12班的数学课上,张园老师每天会穿西装打领带按时出现在线上课堂。每次,这位帅气的男主播都会点亮整个直播间。
“讲线上课我会穿的比平时还正式,我觉得线上课堂更要注重仪式感。”张园老师说道。
课堂上想要有效的传递知识,首先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于线上教学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打造线上课堂的仪式感,或者说注重课堂可视性,未尝不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谈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授课内容当然更加重要。
在这一特殊时期,王府学校课程融入了很多疫情相关内容,英文课增加了很多新冠、防护为主题的单词和文本;数学课老师带领学生利用S型增长模型预测拐点到来时间、根据比例的关系理解病毒传染力;历史课回溯黑死病中的欧洲史……
这些,都为此次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是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探索。
正如王广发校长所说,“加强信息化教学,既是对教育事业的集体考验,更是对未来教育的提前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