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实就像一条大河,每个出问题的孩子就像一个溃堤漏水的小河,每个孔都要救,否则就会引起更大的问题。但并非抢救了每一个小孔就能解决根本问题,而是要从生态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系统工程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整个社会在探求解决方法时,首先需要厘清的根本逻辑。——摘自3月21日乔志宏现场演讲
3月21日,由远播教育集团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指导的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 ·北京站,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6层(朝阳区三丰北里3号)隆重举办!
本次IEIC大会以“教育赋能·让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为主题,汇聚海内外众多教育专家和行业大咖,以新的视角探讨国际化教育,聚合多方诉求促进教育产业深度合作,解决家长教育过程中的痛难点,推动国际化教育未来新发展!
大会现场聚集了10000+学生及家长,他们与众多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讨规划困惑,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
在本次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乔志宏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的演讲,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内容——
演讲嘉宾
乔志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乔志宏,男,博士,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2004年北京高校德育先进个人,在生涯发展与规划;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科学方向具有深度钻研,同时在生涯发展与辅导;大学生就业能力等方向颇有建树。
演讲内容
今天,乔志宏先生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以下4个方面,以数据和案例为切入点,对孩子的教育展开了深度讨论:
第一:为什么要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第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有哪些困难?
第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那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来看看乔志宏先生的精彩解读~
▲乔志宏先生精彩演讲
谢谢李总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跟大家报告这个话题。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九百万,更不要提民办教育以及自考的学生,总和接近一千万。毕业生每年都在创新高,几乎每个高中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但为什么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不降反升?为什么今天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要比过去更严重?
我在北师大心理学部工作,有一个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免费为社会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这些年里,来寻求帮助的儿童青少年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类朋友发来的求助短信。初中高中的孩子们,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到被诊断为重度抑郁。这是我们每个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在教育规模增长的同时,教育的质量是否在提升?
为什么要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国家非常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教育从业者们、家长们扪心自问——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能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提升他们的自信吗?能够理性平和地与孩子们相处,向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心态吗?这句国家提出的口号,不仅是教育建设的方向,更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当我们将问题下落到每个个体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其他城市,大部分的家长都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中。往年两会上,可能只有一两个委员提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今年两会有30位委员和代表提出了这个问题。并非是心理健康的宣传加大了力度,而是切实发生的社会现象让委员和代表们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从各种角度提出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在全国层面加以关注。2020年的疫情确实带来了特别大的变化,很多学校和城市发生非常多起极端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件,让很多校长如履薄冰。教育其实就像一条大河,每个出问题的孩子就像一个溃堤漏水的小河,每个孔都要救,否则就会引起更大的问题。但并非抢救了每一个小孔就能解决根本问题,而是要从生态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系统工程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整个社会在探求解决方法时,首先需要厘清的根本逻辑。
当前社会有巨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2019年我们国家第一份精神卫生流行病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16.6%的人口在终身患病率上有各类精神障碍。儿童青少年罹患抑郁的比例达到24.6%,7.4%是重度抑郁。我们可以想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已经显示出教育这条大河存在着溃坝和泛滥的可能。
2016年12月,国家22个部委联合颁发《心理健康指导意见》,2018年10个部委联合颁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方案》。政策上的不断强调也表达了国家试图从社会心态治理的角度来改变整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土壤问题,减少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从根源进行治理。这就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因。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解决什么问题?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包括两大部分,疏解焦虑的蔓延以及稳定群体的心态。
首先在焦虑层面,当前社会上大学的机会是非常充足的,但想要改变原有阶层的主要通道还是上大学,特别在就业的时候对于高校分层的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尽管大学向社会敞开了大门,但进入象牙塔的孩子们依然很难真正通过大学来跨越阶层,这是大家隐含的焦虑。但我认为孩子们首先要有自己的生活,但由于社会传递出的焦虑感和父母的焦虑感,让我们的孩子们除了学习已经几乎不再有自己的生活。当学习把生活占满,一个人就不再是“人”——他没有自己的意愿,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这样的人生是无比痛苦的。当脱离了桎梏,就很难再有学习的动机和乐趣,当他想去追寻生命意义的时候发现无意义可追寻,这个时候就容易演变成生存的危机。
另一个方面,大学并不意味着高质量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来源不在教育,而在于较后的社会分配、在于阶层变迁的机制。由于社会变化太快,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家普遍感觉到不安全,会存在不稳定的心态。这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目标里尝试要去解决的问题,因此到2021年底,我们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大中小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心理指导室,来帮助那些内心有困惑、不能胜任学校生活的同学。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有哪些困难?
无论学校领域还是社区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的匮乏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当前,非生理精神类的问题能够获得帮助的地方只有两类——一个是精神病专科医院,另外是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心理科往往不能住院治疗,所以严重的患者还是要去精神专科医院。而精神专科的医院大多数集中在药物治疗,无法真正从心理层面来解决根本问题。因此社会上社会心理服务机构面临很多困难,比如行业管理问题、机构管理问题,较重要的就是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这项困难较大的表现就是很多心理健康的公司给中小学提供的心理测查、心理课程是一套统一的模板,几乎无视教育对象的差异,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根据统计,2015年有90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我们每年培养的专业人员大概是1000多人,存在非常大的缺口。并且在专业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培训周期上几乎跟厨师培训周期相当,大家想想这个合理性何在?莫说每年培养1000人,就算不再增加人数,也没有足量的专业机构可以容纳这些人员,让他们稳定地展开工作。
这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另外一个核心瓶颈。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不够,另一方面培养出来以后没有地方做稳定的工作。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虽然困难重重,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依然是我们的使命。国家卫健委成立了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希望能够在多方面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有促进作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什么?是我们需要达成一个共识来突破当下困境——首先必须大力培养专业人才,第二必须形成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的工作体系。
对比医疗行业就很清楚,专业人员必须要有专业途径进行培养。我们心理健康工作的职业,必须有专门的学历教育来培养,同时有专门的机构来提供服务。这两个方面是今天整体建设的核心。所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责无旁贷、别无他求、再无二法的方式。
同时心理咨询还应该有社会性、多元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我到处呼吁应该有一种新的尝试——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面对属地,覆盖从儿童到老年人群,为他们提供多样的心理服务内容,把它作为跟社区卫生中心一样的级别来设置和对待。在各个高校中小学建议能够建立全国统一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从心理评估到问题的诊断、干预一直到较后的回归、康复,能够做一体化的建设,并辅以职业资格制度,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等等的建设和管理,为社会的心理服务建设搭建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