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文意境,也需要家国情怀的建设精神和扎实的实践能力。
——摘自第五届IEIC高德毅先生分享
图 | 高德毅先生IEIC现场致辞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教育”、“科技”、“人才”这三大关键词并列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工程做好,才有人才;有了人才,才有战略科技力量。但是,教育如何抓住时代之机,主动迎接挑战和变革?国内教育变革的进程如何?
对此,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高德毅先生在第五届IEIC大会上的致辞中做了明确注解,让我们共同回顾——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参加第五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通过历届嘉宾演讲,见证了这几年来教育行业的重大变革、教育形式的转变和新发展。教育承载着文明传承的重任,我国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3万所,在校生超2.9亿人。如此大体量的受教育人数背后,不仅要关注人才的梯度建设,也要关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巨大潜在教育需求,更要关注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机构是否具备了新时代人才要求下,我们所需要的办学能力。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教育的基本战略和要求上,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 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是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工程,教育急需抓住时代之机,主动迎接挑战和积极变革。十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势头迅猛,发展也卓有成效。
第 一,校内外合力落实“双 减”,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双 减”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年多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理解和支持。“双 减”政策的落实,从校内来看需要聚焦强化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卓越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特长教学水平,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校外来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已经达到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87.1%。校内校外两方面双管齐下,让学校更好地承担起教育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让校外培训更规范、有序、有质量。
“双 减”工作确实牵扯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如果从世界的范围、历史的角度审视这件事,其实有很多东方国家的先例。无论在日本、韩国、还是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包括东南亚发展比较快的国家都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在80年代,日本已经出现大量补课的情况,当然没有中国的体量大,所以我们采取了“双 减”政策,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逐渐恢复到相对比较好的可持续态。
我们的改革正在由表往及里发展。“双 减”可能是一个表的显性特征,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表”的问题深化为“本质”的问题解决好,让教育高质量、高效能发展。
第二,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今年高考有1193万人报名,对比2021年的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净增了115万,是近年来增幅较大的一次。从上海适龄人口的统计可以看到,2019年以后,上海参加高考的同龄人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势头将会持续到2032年。在近10年的逐步增长过程中,对于我们教育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机构而言,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能力储备。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一批新生力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精英们,提供基础工程和战略性储备。
正因为教育的突出地位,才更应该提供更高质、多元、公平、科学和完善的质量。通过“新高考”的改革,让考试变得更加公正和公开,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深入挖掘具备综合水平的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考定终生”的局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进入18岁年龄段的学生,只要在上海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试,几乎都有机会进入到高等教育。在这个背景下,要让教育的品质、特色、类型更符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符合家长和孩子今后成长发展的需要。
第三,职业教育不断优化提质、增值赋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据统计,目前职业院校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与23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25家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与2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千多个。职业教育已经开始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的历史跨越,不仅在教育层面更独立、更专业,在体制层面更完善、结构更优化、模式更创新,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充分发挥了自我优势,向国际输出了更高的中国标准和更优的技术品质,整体进入了优化提质、增值赋能的新阶段。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全国人大通过了大幅度修改国家的《职业教育法》,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非常开放的教育法律。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动新的职业教育。很多国家政府机构的调整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在英国,原来资格认证机构是一个单独的行业,现在让它进入到英国教育部整体系统里,组织的调整实际上是新趋势的体现。
图 | 高德毅先生IEIC现场致辞
第四,克服困难,积极促进国际间的教育交流。
2020年疫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育部也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出具了相应的措施:继续支持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面向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开展相关招生工作,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对高校其它各类招生不产生影响,学生修业不仅可以颁发境外办学者的学位证 书,还可以在国内有各种相应的文 凭配套。
第五,教育为民,以人为本。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推动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通过引进教育资源,学习消化吸收国际先 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推动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既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又有一颗爱国心的人才。
这十年,教育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教育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从政策出台到配套措施的推进,都在深化教育改革。比如大力推进“双 减”,颁布《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就与我们在座的各位家长朋友们息息相关,让教育在感性和无形的基础上更加理性、科学、有章可循。而高考政策的改革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都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人生大事,这也促进了政策往更科学、更多元、更灵活的方向、更具有可选择性的领域发展。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的稳步发展也与每一个家庭密切相关,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国际化、多元化适用性人才的必要途径。社会发展需要适合的人才建设,而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他们具备的能力就是教育的培养方向。
因此,教育需要“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文意境,也需要家国情怀的建设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实践能力。这些需要通过远播教育集团和陶行知协会搭建的平台,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动员社会有识之士,共同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共同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最 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