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远播教育举办的2020IEIC国际教育创新在线峰会•上海站,昨天12点在线上拉开帷幕!
本次峰会的直播间汇集了包括:包校吴子健、平和万玮、协和卢慧文、教育专家陈默、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复旦女神沈奕斐等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咖。
他们以“点燃孩子创造力”的峰会主题展开直播讲座,针对目前学生家长较为关心的国际教育规划、家庭教育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分享,为直播间的观众们带来了一场教育知识的盛宴。
在峰会中,WLSA上海学校常务校长王慧琴女士在直播间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重新审视“拇指一代”,畅想未来教育的无限可能》的演讲,数千名学生家长在直播间积极互动,在弹幕中表示收获颇丰。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她分享的精彩内容:
▲王慧琴校长直播间实况截图
演讲嘉宾
王慧琴
WLSA上海学校常务校长
王校长是南昌大学工学博士,曾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十年。
2007年,她开始从事国际课程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曾任上海光华学院浦东校区校长六年。
王慧琴博士积极倡导中国的国际教育必须融合东西方教育的精华,创造出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体系。
这位曾任光华、平和,并叱咤国际教育圈的女校长一直非常重视学校教学,不满足现状。在她眼里,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永远都有提升的空间。
演讲内容
今天,王慧琴校长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相信这也是很多学生家长所关心的问题——
第一、谁是“拇指一代”?
第二、“拇指一代”的力量
第三、“拇指一代”的特点
第四、教育语境发生变化
第五、未来学校之“云”猜想
第六、家长行动指南
那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来看看王校长的详细解答~
▲王校长演讲内容
谁是“拇指一代”
王校长演讲之初,给听众们介绍了一本书: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尔的《拇指一代》。
作者将“拇指一代”定义为突变的一代,他们是出身和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一群人。
王校长是一位一年级小朋友的妈妈,同时,她也是学校10-12年级学生的老师和校长。
她发现了自己与孩子及学生,以及她的父母,在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区别:
现在的孩子们基本都能熟练地双手打字,而自己一般是单手使用手机,她的父母辈则是用手指一次点一下的操作着。
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从中,我们能看出祖辈、父母辈和下一代已经产生了行为模式的区别。
父母辈生活在物理三维时代中,对70、80后来说,电子产品还是一种功能性产品,而00、10后,我们的下一代,电子产品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功能产品,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就出身及生活在数字时代之中。
“拇指一代”的力量
现在的“拇指一代”和父母一辈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种区别也可以看做是物理三维时代和数字时代之间的区别!
较近由于疫情,特别是学校,不得不体验了数字空间的概念。各个学校开设网课,老师们做直播,做线上讲座,这对习惯了线下授课的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老师们不得不修改原有的开学准备、教学计划、上课形式,以去适应新的在线课堂模式。
很多老师对这种变化不适应,而我们的孩子对此却是悠然自得。
因为,数字一直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线看视频、游戏、网课、直播,孩子们比来自物理三维时代的老师和家长,早一步熟悉了这种数字生活。
另一个从在线授课中体现出来的区别是,我们的孩子不会过分迷信权威。
比如,现在的学生都可以带电脑上课,老师讲工业革命,学生可以马上搜索,知道是否正确。
数字时代给了学生质疑权威的条件和机会。
▲WLSA上海学校
“拇指一代”的特点
1.多元价值观
对于这个时代的孩子,我们很难用的是非对错去说服他们。
孩子的知识,还有价值观,将不只是来自老师、家长,还可以来自互联网,而且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和价值观是多元的。
2.多任务的能力
数字时代,孩子能集中精力学习吗?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研究结果。物理三维时代下,受传统知识结构影响,父母辈的大脑更倾向于接受单向渠道的知识输入,同时多渠道的信息涌入会让人应接不暇。
但是,数字时代的孩子,他们一出生接受的就是多渠道信息输入,孩子们可以通过媒体、数字化渠道、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孩子和父母辈的大脑思考模式有了较大区别。
多任务对他们来说,不是新事物,反之,这恰恰就是他们的行为模式。
3.不迷信权威
正因为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答案就不再只局限于一个。孩子有了自己的观点,说教对孩子不再管用。
学生会去挑战权威,这对老师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于老师的说教,现在的孩子不像过去一样全盘接受,多样化的信息搜索平台给了拇指一代挑战权威的机会,他们可以自己去搜索和考证的真伪。
4.社交变化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两代人的思维模式代沟,父母这一代的社交模式是虚拟+现实,而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虚拟=现实,数字生活也是一种真实生活。
5.心理压力
全球数字化,就意味着信息全球化。
孩子们通过网络能看到世界各地同龄人的生活状态、学习进度。过去,我们拿身边的孩子做参考,现在全世界优秀孩子都将成为他们的动力或者是压力。
数字时代也为校园的孤立现象助长了气焰,一个微群,就能形成一个小团体,孩子们面临着社交的压力和挑战。
另外,多元价值观也导致孩子无法去定位自己,外界观点越多,孩子越迷惑,我到底是谁?我到底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不断学习,也在不断地自我怀疑中。
教育语境发生变化
(学习模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习模式的转变:
知识不再局限于某些人手中,我们的孩子能够自由搜索和学习。
这就要求学校不能只教给孩子一些样板化的知识,并且教学模式也不能和过去一样,学校教学生听,既然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学校就应该引导孩子,在多元信息中,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结构,给孩子们更多自主能动性,推行项目制学习,边做边学。
▲WLSA上海学校
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可能对课堂知识点早有了解,老师的权威大打折扣。
这就要求这老师的角色需从讲授者到引导者的转变,从教导学生到共同学习者的转型。
另外,老师也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既然,我们的原有知识不能涵盖所有,可能会被学生挑战,那么,就保持学习状态,和学生共同进步。
未来,老师的选拔和培养也将出现一些变化。非教师专业,但具备其他行业专业素养的人士将会进入学校,成为教师。
部分美国的学校已经在实行,他们中的一些老师具有其他领域职业背景,他们更懂得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
未来学校之“云”猜想
我们不妨看看丹麦、荷兰、芬兰、美国、英国等国家已有的一些尝试。
1.更多元化、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校会在基础课程之上,增加项目制学习的数量,学习不仅局限于某个年龄层或者学科,学习出现了跨学科、跨阶段的变化。
2.更多的课程自主研发
除了通用课程外,学校会有课程自主研发。目前,美国已有了很多的自主研发课程,我们很难把这些课程归类到原有的体系里面,但这些新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3.更多的小型学校
过去的学校,一个班有50-60个学生,老师很难把精力集中到所有学生身上。
而未来是因材施教的时代,小班制会增多,专注于某一类别培养的小型学校也会增多。
4.小型学校之间更多的连接
学校变得小,出现定制式学习,但小学校之间的联系会增多,出现生态圈式的连接。
家长行动指南
数字化时代,家长们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尝试去理解我们的孩子,跳出固定的价值观、公式化的成长,学习从理性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我们也需要打破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边界,家校密切合作。但是,切记不要越界。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各有分工,家庭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学校辅助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延伸,两者之间是队友,需要彼此信任。
不要去对比,尊重孩子自己的特性。在为孩子选择学校之前,家长要考虑,我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好学校有很多,那所,适合孩子,孩子喜欢的学校,才是的学校。
▲WLSA上海学校
相信王校长的讲座,给了许多面对“拇指一代”的迷茫家长和老师不少启示,唯有重新审视“拇指一代”,未来教育才有无限畅想的可能。
错过了本次教育展的家长们也不用担心,有规划需求的学生家长现在可以报名远播教育3月28-29日举办的IEIC国际教育创新在线峰会•上海站。
另外,其他城市的家长也可以关注远播接下来即将在9个城市举办的在线峰会:
每场在线峰会,远播都将邀请国际学校和重磅嘉宾大咖,让我们相约线上,足不出户一站式解决规划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