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
  • 进家长群

学校开放日

    说明会回顾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夏志宏:中美教育的体验与比较

    发布日期:2020-03-07

      由远播教育举办的2020IEIC国际教育创新在线峰会•深圳站,今天12点在线上拉开帷幕!

      本次峰会的直播间汇集了包括:心理学博士张怡筠、教育专家陈默、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夏志宏、诺德安达刘望、哈罗王健和王平、荟同张雅楠和蔡爱萍、瑞得福LelandAnderson、讯得达成侃和吴虹等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咖。

      他们以“点燃孩子创造力”的峰会主题展开直播讲座,针对目前学生家长较为关心的国际教育规划、家庭教育等话题,同时针对幼升小、规划规划阶段的规划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分享,为直播间的观众们带来了一场教育知识的盛宴。

      在峰会中,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夏志宏先生,带来了主题演讲《中美教育的体验与比较》,直播间里数千名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互动,在弹幕中表示收获颇丰。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内容。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夏志宏先生的直播间实况截图

      演讲嘉宾

      夏志宏

      解开百年未解数学难题——庞勒维猜想的天才数学家,留美、美国西北大学任教30年,归国后,被聘任为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讲座讲授,致力于动力系统,哈密尔顿系统,天体力学等方向的研究。曾获:

      ◆斯隆研究奖(SloanResearchFellowship)

      ◆美国总统青年研究者奖(PresidentialYoungInvestigatorAward)

      ◆布拉门塞尔纯数学奖(BlumenthalAwardforAdvancementofPureMathematics)

      ◆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

      ◆杰出青年基金

      演讲内容

      今天,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夏志宏先生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以下几点,相信这也是很多学生家长所关心的问题——

      第一、我自己具体的一些经历;

      第二、我在美国的经历和见闻;

      第三、选学校主要看兴趣,不要看排名;

      第四、学生一定要有独立性。

      那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来看看他的详细解答~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夏志宏,演讲主题《中美教育的体验与比较》

      家长们,同学们,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国的教育,我要跟大家谈的主要是中美教育的一些体验和比较,讲一些我个人的经历。

      我是1978年考上南京大学天文系的,当时我15周岁。考大学时也在考虑到哪个大学去,当初在两个学校中犹豫:一个是南京大学,一个是清华大学。我是江苏人,南京大学天文系在我们那个地方比较有名,我对天文也特别感兴趣;当然清华历来就是中国工科方面的学校,有朋友和亲戚就劝我考清华大学,但是我自己非常想读天文系,所以就选择了南京大学天文系。

      我当初报的志愿也比较怪,我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学天文系,第二志愿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很幸运的是南京大学录取了我。当初我还在想,假如南大不录取我的话,去清华也还算凑合。

      我是1982年初从南京大学提前半年毕业,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生,当时紫金山天文台有几个出国名额,那个时候大学生是不可以自己申请到美国去的,必须要公派或者自费公派,当初我考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生就考到了公派的出国名额,所以我就去美国了。

      当然我跟国内的联系也没有断,这段时间帮助了不少中国的教授,主要是请他们去美国访问,同时也帮助了不少中国学生,我经常在夏天回来讲学。

      我去紫金山天文台没多长时间,主要是准备出国,较后我在1983年10月份到了美国,我讲这些就是让大家知道我具体的一些经历。

      我跟国内联系比较多的时候,是在1999年,那时中国开始有长江学者计划,我是第一批被邀请回国,在北大做长江特聘教授的。当初是要求我要回国2-4个月,所以从那时起,我在国内的时间就比较多了。

      之后政府在2011年的时候有个千人计划的短期项目,所以我就成了北京大学千人计划的教授,要求也是每年回来2-4个月,但我一般都会超过这个时间。

      在2015年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刚刚去南方科技大学当校长,那时南方科技大学没有数学系,他劝我到南方科技大学去创建一个数学系,所以我从2015-2018年底一直在南方科技大学当数学系系主任,同时也担任致诚书院院长。

      接着我谈一下我在美国的经历。

      我是1983年10月底到的美国,刚到美国的时候在耶鲁大学的一个分校。

      半年以后转到了西北大学读了4年博士。

      在1988年离开西北大学,在哈佛大学任助理教授/讲师。

      在哈佛待了两年后,佐治亚理工大学劝我过去做副教授,这个情况很罕见,毕竟当时我才刚刚毕业两年,于是我决定去佐治亚理工大学,并于一年后辞去了哈佛的职务。

      在佐治亚大学待到1994年,我又回到了我读博的母校西北大学,其实学校1993年就希望我回来,但是我因为个人的原因拖了一段时间,于是在1994年回到了西北大学。

      我总计离开了西北大学6年,这6年之间我提升到正教授,这在美国也非常少见,我刚到西北大学的时候,就是较年轻的正教授。在2000年的时候又升为讲席教授,西北大学还从未给过40岁以下的人做讲席教授。

      在美国我接触了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因为参与规划,接触了不少从国内来的研究生;而关于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经历,与我的两个孩子有关,我家老大现在31岁,老二是14岁,他们两个都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所以他们每次规划都是我的经验。

      又因为经常回国,对国内中小学的教育也知道一些,所以对两个国家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大学和研究生教育还是比较熟悉的。其他一些国家,我因为经常出去,有些还是长期的如1-2个月,但感受并不那么深刻,所以我主要还是聊聊中美两国的教育。

      今天讲几个小故事、小经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做一些比较。

      大家都非常关心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我作为一个数学家,就对数学教育尤其感兴趣。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数学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家有哪些异同?在其他国家的方案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

      还有另外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的数学教育常被认为是“应试教育”,您如何评价?应试教育的优缺点分别何在?如何扬长避短?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不同阶段,中小学/本科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分别应该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常问的问题,特别是孩子家长格外关心的问题。

      前几天,我们几个人在一起刚刚举行了一个“中国数学教育”的主题论坛,是由北京大学副校长田刚主持的,还有北师大和中科大的副校长们,还特别邀请了深圳中学的朱校长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关于中国中小学以及大学教育的问题。

      我们花了两个小时时间讨论,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的讨论当然离不开高考,其实美国也有很多标准化考试,比如进大学要考SAT或ACT,读研究生要考GRE。在考试方面有两个不同的趋势:美国是逐渐淡化考试,而中国在逐渐强化考试。怎么理解?我们大学和中学的自主权越来越少了。

      讨论中还发现了我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其实中国高考改革的阻力是家长,学生家长特别害怕高考有改革或改变,每次提出改革总是反响很大,反对的人也很多。我想说的是,现在的高考方式其实非常糟糕,对中国将来的竞争力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我国中小学教育基础其实比较扎实,学生也比较辛苦,美国学生是一边学一边玩,而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非常辛苦,特别辛苦的就是高考:高一高二基本把所有课程学完,高三一年就是在准备高考。

      我比较熟悉的是数学,高考的数学考试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它已经已经变成了一个格式化、固定化的考试方法:考题有22个题目,每个考题考什么,什么地方考“三角”,什么地方考“几何”,什么地方考选择题,都是严格排好的,就连题目难度都是排好的。整个高三的学生不再学新的东西,这个非常可惜。

      我们知道高三,十七八岁,是人生学习能力较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学的东西是可以一辈子记住并受用的,但是很可惜,我们高三的学生不再学新的东西,这种培训让学生不再去思考,这个很可怕。

      学生本来应该学会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想问题,但是高考的考试是让他们看到一个题目就去做,不能再去想,这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这个就很糟糕,对学生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我们也知道中国的国情,必须有考试,那么至少在考试方式上,我希望有一个改革。我也一直在呼吁,高考如果是不得不考的话,那我们一定要做一些改革。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到美国读研究生,每个人都要读GRE,首先这个GRE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大家认为考试是考的好就好了,其实对我们来讲,我们录取学生,就知道美国较学校,他们录取的过程对GRE考试根本就不看,只是作为一个参考,除非你真的考得太糟糕了,不然80分或100分对我们来讲真的没有什么意义。我一直对中国的学生这样讲,但他们总是不信,非要花很多时间去考试。

      为什么我们不重视呢?其实是有原因的。GRE每过几年就会改题型,而一改题型我们中国学生一下子从九十几到满分,掉到了七八十分,每一次改题型中国学生的成绩就直线下降,等题型固定下来以后的几年中,中国学生的成绩就慢慢又上去了。

      中国学生已经形成一种应试教育的习惯,就是备考。这种备考毫无意义,并不是你考得不好水平就差,真正公平的考试应该是大家谁都没有准备。所以我觉得高考应该每年题型都换,每年让不同的人来出题,让学生没有办法去复习,去用八股式的方式受教育。但反对较多的是家长,这一点很难理解。

      其实美国学生对考试没有那么重视,比方说我大儿子,他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某一天突然告诉他要考SAT呢,而他还不知道SAT主要内容是什么。他说,那我要花时间看一下。也就在家里随便看了几个星期就去参加考试了。他大学毕业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是,说马上要考GRE了,我得看一下究竟是考什么东西,然后两个星期以后就去参加考试了。我觉得应该所有人都这样子,才是公平的。假如你在起跑线上先跑了一半以后,其他人再跑,你当然很快,但这样比赛就失去了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SAT在大学录取中起的作用,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大家在选课多样化和培养特殊才能方面就出了问题。我们发现在录取中国学生时,大家都上的一样的课,都考得一样,就很难选到有特长的学生,有时候可以选一些天赋比较好的,但人不应该仅有天赋,而是应该有特长。

      原创性不能靠像培养技术工人一样,应试教育对培养技术工人有很大优势,但是要培养原创性、有特长的人就难了,这个关系到中国将来竞争力的问题。

      我觉得对小孩就要培养兴趣,把他的特长找出来。我儿子小学后,我们像一些中国父母一样逼他弹钢琴,等他进入高中后,我们和他说可以不弹钢琴了,他从此就没有碰钢琴,说明他对练钢琴这个事已经非常反感了。这一点就是一个失败的教育,不能让学生学知识时失去兴趣,兴趣失去后是没法补回来的,而知识是可以补回来的。

      开始的时候我讲我为什么选择南京大学,就是因为我对天文感兴趣,所以很自然地我就希望可以去南京大学天文系读书。当然清华的排名是比它高,但这个排名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一直在强调一个大学的排名是毫无意义的,哪个大学适合你,你的特长在哪,每个学校的特色在哪,这才是真正的选学校的方式。

      我之前在知识分子公号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有靠谱的大学排名吗?这个看的人比较多,其实我想说的意思就是:排名是非常不靠谱的东西。在中国,对排名尤其感兴趣,因为很多时候是纯粹的一种父母和学生的虚荣心,让他们热衷排名。

      排名是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在定理里说,没有任何一个排名是合理的,而证明这个定理的经济学家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所以选学校主要看兴趣,不要看排名。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儿子从加州理工大学毕业后,想去读研究生,他学习成绩很好,所以拿到了美国国家奖学金,较后他在两个学校里选择:一个是麻省理工大学,还有一个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我儿子学的是计算机,这就是计算机专业的两个学校。

      当然MIT名声很大,当他到MIT以后,发现学校太多的学生只是看重学校的名声,据他自己讲,学生大多时候总是把MIT挂在嘴上,所以他决定不去MIT了,而是去卡耐基梅隆大学。

      我再举一个例子,中国人特别迷信,比如说哈佛大学。我在那当过教授,所以我知道哈佛也有非常差的学生,但中国人迷信哈佛,被哈佛录取肯定不会不去的。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叫KateCalder,他是在我这里写的学术论文,他同时被哈佛和杜克录取了,两个都是非常不错的学校。他也是到哈佛去看了一下,他说哈佛的教授不像杜克的教授那么平易近人,所以他选择去了杜克大学。

      选学校关键是要选自己的兴趣,不要有任何虚荣心,虚荣心对个人的发展很不好,可以说毫无意义。

      下面我谈下关于学生的与学术无关的方面,独立性,这个我非常强调。为什么?我到南方科技大学后任致诚书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是所有学生进校后不分专业的,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所以刚去的学生因为没有专业,他们的学生管理就在书院。

      书院的管理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选课,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我发现美国学生进大学后相对独立和成熟,而中国学生进大学后,一直在父母强硬的管制下,既没独立也没成熟。

      很多孩子都有青春叛逆期,在美国孩子们在中学就叛逆过了,所以到了大学这种问题就少了,可是在中国挺怪的,小孩的叛逆期往往在大学,给大学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比方说,两人住一个宿舍的,一个同学与室友关系不好,夜里打电话给妈妈,妈妈第二天从北京赶过来处理这个问题,这让我觉得很荒唐。

      一个小孩到了大学之后,这么简单的关系处理不好,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自己的父母赶过来帮自己处理,这就非常糟糕。这种糟糕不是学生糟糕,而是父母糟糕,学生为什么会这样,都是父母养成的习惯。每个人对自己小孩都非常呵护,但你不能永远把他当成一个小baby。

      作为书院院长,我习惯学生来找我沟通,我遇到的较大麻烦就是总是父母来找我,这个就特别可怕,我们是培养学生的,不是培养父母的。

      较后我再说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大儿子的一个故事。我大儿子去读大学时,我们和他说你进大学的所有应该交给学校的钱我们来付,其他我们一概不付。所以他大学期间的手机费、与同学出去玩等都要他自己付。

      钱从哪来?他每年夏天都去实习或打工,他在美国几个大型计算机公司都实习过,而这些公司也都希望他能去工作,比如谷歌、facebook、微软。

      在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们给儿子买了个比较好的电脑,但是也和他说好,这个电脑就是你大学四年我们给你准备的电脑,假如你要升级或者换更好的电脑,你必须自己花钱,我们不会再给你买电脑,他也答应了。

      在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与加州大学伯克利有一个交换项目,他就过去了。他把电脑放在伯克利的一个教室里面,而且是锁起来的,所有同学的东西都放在那里,没想到他的电脑锁被人撬坏了,电脑被偷走了,他就没有电脑了。于是他打电话给我,说爸爸能不能给我再买一个电脑。

      他妈妈听到了就说我们不会给你买电脑,因为当初就说好了只给你买这个电脑,无论发生什么,你需要新的电脑就要自己买。他一听就急了,眼泪都要出来了,说这次并不是他自己的责任,不应该他自己去买。然后他妈妈回答,这也不是我们的过错,不应该我们给你买单。

      儿子一听眼泪真的出来了,后来他没办法,去买了一个比较简单的电脑,他本来是希望我们给他买一个配置比较好的电脑的。这个事情之后,整个大学四年他对花钱就比较谨慎,因为他知道我们不会给他多余的钱。

      他大学毕业那年暑假回家,我和他妈妈把他找过来谈了一下,说你是不是觉得整个大学四年,我们对你特别的抠,你在花钱方面特别小心,你觉得可能是我们不舍得给你花钱,其实你想错了。你在进大学之前我们给你专门设立了一个教育基金,这个钱是专门给你用的,现在你大学毕业了,这个钱并没有用光,里面还剩6万美金。

      然后我就写了一个6万美金的支票给了他,说这还是你的钱,对你我们不会那么抠,但也希望你理解,我们是为了让你能知道怎么去生活和处理以后关于金钱的问题。经过这四年,我们相信你已经长大了,成熟了,我们就把这6万美金给你了,我们完全放心了。这小子听完就哭了,他也理解了我们的苦心。

      讲这个例子我就是想说,作为父母,小孩受罪的时候,我们可能比他更难受,但是这个时候要考虑为了小孩的将来你不能任性,要给他成长的机会。小孩都很优秀,你不给他机会他就不会成长,你给他机会,他就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今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除此之外,错过了本次线上峰会直播的家长也不用担心,现在可以报名远播教育3月21-22日举办的IEIC国际教育创新在线峰会•广州站。

      其他城市的家长也可以关注远播接下来即将在8个城市举办的在线峰会:

      每场在线峰会,远播都将邀请国际学校和重磅嘉宾大咖,让我们相约线上,足不出户一站式解决规划难题吧!

    免责声明:
    1. 为方便家长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该页面关于学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学校视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们”、“我校”等第一人称指代学校本身,并不代表远播公司或其观点;
    2. 此网页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参考,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具体以学校官方发布为主;
    3. 若素材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

    家长有问必答
    学校咨询
    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选校咨询、生涯规划、留学、背提、研学服务,我们将收集您的上述信息。若您同意且理解,上述信息将用于本公司为您进行后期回访,从而定制更为贴心的服务。此外,提醒您特别注意,本页面下的学校信息为公开渠道获取并在此展示,并不代表我们与此学校存在任何合作关系。关于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详见 《用户隐私政策》
    上海站 2025.01.11 上海明天广场裙楼2楼▪机遇中心(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99号) 预约报名
    武汉站 2025.03.08 待定 预约报名
    天津站 2025.03.09 待定 预约报名
    成都站 2025.04.12 待定 预约报名
    上海站 2025.03.01 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3楼上海大宴会厅(上海浦东新区花木路1388号) 预约报名
    青岛站 2025.03.01 待定 预约报名
    北京站 2025.03.08 待定 预约报名
    深圳站 2025.03.08 待定 预约报名
    杭州站 2025.03.08 杭州君悦酒店2F · 大宴会厅(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路28号) 预约报名
    广州站 2025.03.15 待定 预约报名

    标签:

    预约探校
    学校咨询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隐私政策》
    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选校咨询、生涯规划、留学、背提、研学服务,我们将收集您的上述信息。若您同意且理解,上述信息将用于本公司为您进行后期回访,从而定制更为贴心的服务。此外,提醒您特别注意,本页面下的学校信息为公开渠道获取并在此展示,并不代表我们与此学校存在任何合作关系。关于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详见 《用户隐私政策》
    预约探校
    预约咨询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隐私政策》
    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选校咨询、生涯规划、留学、背提、移民、研学服务,我们将收集您的上述信息。若您同意且理解,上述信息将用于本公司为您进行后期回访,从而定制更为贴心的服务。关于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详见 《用户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