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应该是工厂的流水线,而应该在不一样的环境中激发孩子大脑的活力。
这是的时代,也是较坏的时代,不论是好是坏,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使命就是培养孩子创造好时代的能力。
——摘自10月24日张伟琪总监现场演讲
10月24日,由远播教育集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宝华万豪酒店隆重举办。
第三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坚持“教育点亮人生,创新引领未来”,助力教育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次大会集聚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国际视野探讨中国教育话题,聚焦教育的创新、教育的未来、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行智慧的分享与思想的碰撞。
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现场聚集了20000+学生及家长,他们与现场众多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教育理念,现场解析孩子规划困惑,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
在本次大会上,上海虹桥国际学校初高中部教育总监、蓝橡树创始人张伟琪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面向未来的教育》的演讲,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内容——
演讲嘉宾
张伟琪
上海虹桥国际学校中学部教育总监、蓝橡树创始人
演讲内容
张伟琪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以下3个维度:
第一:教育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孩子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第三:好的国际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那么关于这些话题,我们来看看张伟琪的精彩解读~
▲张伟琪精彩演讲
我们上海虹桥国际学校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覆盖18个月~18岁年龄阶段的一贯制学校,跟刚刚演讲嘉宾所在的两所学校有点不一样,孩子有外籍或港澳台的身份才有入读资格,而这样的身份让教学理念、方法和课程相对更加自由,所以跟民办、公办不一样。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内容稍微有点抽象,我认为这跟家长的教育规划、择校和大学选择以及对学校的认识都息息相关,那就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我现在是上海虹桥国际学校的中学部总监,也是蓝橡树新媒体的创始人。我是国内比较早一批的亲身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2006年的时候从复旦附中毕业,去美国哈佛大学读了本科。所以我从事国际教育的渊源与前几位的校长不一样,我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希望能够把我们所受过的国际教育带给现在更多的中国家长和孩子。
我做分享时总是喜欢从这样一个引语开始,每年都会重复这样一句话,但每年都会有特别深的蕴意,这段话来自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这是的时代也是较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
“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双城记》讲的是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我一直认为,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它的有些话,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而且越读越有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香,耐人寻味。
01 教育的演变与发展
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宽泛且充满挑战,但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发现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古人给了我们非常多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从中国的孔子到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其实那个时候的教育,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是中国家长较向往的教育。因为那一代的圣者,他们所重视的教育叫做“因材施教”,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虽然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向前推进了几千年,但我们发现,今天的家长较希望的教育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只不过在这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被掩盖、不断被忘记罢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好的教育消失了呢?
因为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化时代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在很久以前的古老教育中,老师跟学生进行的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的交流,但是到了工业革命的时候,它一下子需要许多人才,需要很多工人去生产线上生产东西,所以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家就想出了工业化的教育方法,于是教育就成了一对几十,甚至一对几百的交流。
你去许多学校看一看,有没有觉得跟工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呢。你走进学校,一楼是一年级,一个个的班级是不是像一个个的厂房呢,一年级学业结束,拿着成绩单到二楼,开始“生产”二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结束后开始进入预备班,这跟生产线的链条很相近,而这整个教育理念就是那一代里比较机械化的工程教育家们所想出来的。
不过,这也不能说不好,只能说的确满足了那个时代的特殊需求,但是根据这种需求所产生的学校到今天仍然有深远的影响,你可以看见现在学校的校园设计、施工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那个时代没什么不一样。
如果今天的社会还是工业化的社会,那学校也应该是工业化的学校,但实际上已经不是了。在那之后,有很多教育家质疑过这种教育方式,因为工业化的教育对学生的设想就像流水线一样,小学的时候填小学所要的东西,初中填初中的,高中填高中的,不断把孩子的大脑填满,然后让他准备好在毕业之后进工厂工作。
而脑科学家发现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工作,一直在高速运转。我们觉得小朋友的大脑是空的,但扫描之后发现小朋友的大脑非常活跃(小孩子的大脑是红色的,红色就说明一直在动,蓝色就说明不动)。
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大脑中的蓝色越来越多了,说明他脑子里装的“死”的东西越来越多,想的越来越少了。
国际学校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让老师的大脑少转一点,让同学的大脑多转一点。
杜威提倡的是:不再从“课本”中去学,要从“做”中学,要去参与劳动,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时代变迁后,我们突然发现教育不应该是工厂的流水线,而应该在不一样的环境中激发孩子大脑的活力,我们逐渐认识到,以前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
02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孩子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那么,今天时代的需求是什么?
现在国际上很多政治家和科学家都认为,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个不一样的时代,有一些已经在发生,但有一些发生在未来,是现在的小朋友长大之后要面对的。
如果是这样,那在未来的时代里,什么样的能力是较重要的?有哪些能力是在座的小朋友特别需要的呢?
世界经济论坛在几年前就根据他们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认识,评选出了他们认为现在和未来孩子的哪些能力是较重要的,这个研究从2015年就开始了,但在2015-2020年又有新的变化。
对于2020年来说,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哪些能力是特别重要的呢?
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面临的环境、不公平和移民等问题,都不是任何一个学科和任何一种能力能解决的,它需要孩子学习多种学科、具备多种能力才能解决复杂问题。
第二,批判性思维,对于许多问题,孩子只有不断地去批判和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第三,创造力,我们要“向外创造”,不能在内部竞争。
第四,人员管理能力,我自己做学校和教育管理,我发现这是我较需要的能力,但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过我,我都是在工作中学会的,我们应该思考是否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就能把这样的思想和能力传授给我们的孩子。
第五,与他人协调的能力,孩子不一定要成为领导,但要知道怎么样与他人协作;
还有是情商、判断与决策,以服务为导向的交涉能力,灵活的认知,等等,这都是未来国际化教育培养人才需要注重的点。
或许你跟我一样,每天都在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国际教育才能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怎么样让孩子在10年、20年之后面对这个世界的挑战。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就要讨论“什么是好的国际教育”。
03 好的国际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国际教育让我们去学习世界各地的知识,初中、高中学地理、历史也是世界地理和世界史,后来我们发现仅仅了解别的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是不够的,还得去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所以英语学习特别重要,这是国际教育特别重要的点。学习别国语言的时候再学习别国的思考方式,在这些语言里慢慢地感受他国人民的认知和价值观。
只学语言和文化也不够,还要通过了解国外的旗帜、节日和娱乐项目来了解不同的国家。
十几年之后,我们发现国际教育又变了,产生了新的概念,通过国际教育不断地学习和考试,较终能帮助孩子进入的大学,变成出国的手段。
这些都是国际教育,但仅仅有这些不是完整的国际教育,我认为,真正的国际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成为完整的人,让孩子能面对未来国际化的挑战。
因此,好的国际教育应该有正确的使命。通常,很多学校忽略了这一点,或者使命仅仅成为了一个“口号”。
为什么学校需要一个使命?因为学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所有的老师、校长和管理人员,包括每个学生都要知道为什么在这里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规划和考试,而是要从学校里学到面对未来新挑战的能力。
在这种前提下,需要让学校的文化和21世纪的需求相融合,把学校的组织架构和使命连接起来,要让学校的每一个层面都能实现这样的使命。
另外,教什么很重要,但是怎么教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老师应该少讲一点,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学。不过,孩子学什么东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这也是国际教育要回答的问题。
当然,我们要用新的教学方法,要将评估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要评估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老师的教学水平。
较后,让课外活动和课堂结合。
好的国际教育,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使命,并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将这种理念和使命实现。
有人说,这是的时代,也是较坏的时代,不论是好是坏,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使命就是培养孩子创造好时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