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孩子发展的天花板就是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较大的大人。
林待秋: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优秀,但优秀不应该是标准化的优秀。
陈文国: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实际上就是把各个国家对于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融合在一起。
——摘自3月13日IEIC圆桌论坛
3月13日,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 · 春季峰会 · 上海站,在上海宝华万豪酒店(静安区广中西路333号)隆重举办!
本次IEIC春季峰会以“教育点亮未来,学习铸就人生”为主题,汇聚海内外众多教育专家和行业大咖,以新的视角探讨国际化教育,聚合多方诉求促进教育产业深度合作,解决家长教育过程中的痛难点,推动国际化教育未来新发展!
大会现场聚集了20000+学生及家长,他们与众多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讨规划困惑,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
在本次初升高论坛中,上海浦东新区民办万科学校高中校长尹丹,美高教育集团董事长&创立人方正,格鲁伯教育创始人&总校长林待秋,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总校长陈文国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新形势下,国际教育的浪潮与趋势》的圆桌讨论,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们分享的精彩内容——
▲圆桌论坛
主持人·尹丹女士:
问:我们都知道,2020年疫情爆发、蔓延。2020年1月,疫情开始蔓延的时候,我们很多校长便“嗅”到了危机感,雅思考试中心和托福考试中心纷纷宣布中国区的考试全部关闭,所有的校长呼声很高,在第一时间组织了高三线上课程;到了3月份,更加惊心动魄,A-Level考试中心宣布停考,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校长又采取了许多非常负责任的措施。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2020年,来到了2021年,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个新的开局,校长们对新的国际教育形势会有哪些应对机制以及发展方向呢?首先我们有请美高教育集团的方正先生。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万科学校高中校长尹丹女士
方正:谢谢!首先,我回顾2020年,我认为在这一年里我学习到的较重要的东西就是:未来是我们没有办法预期的,未来来临的方式也是我们没办法预测的。 我们学校先前在努力进行的一些事情,结果在2020年全部实现,我本来以为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准备,比如说我一直相信现在的教育必须要结合科技的力量才能够加强教育的效果。就以前传统的概念来看,我们把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分得很清楚,2020年以前,所有的学校没有在这个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包括在数字的管理、在科技的管理上面也没有太多的琢磨。
结果去年我们发现,对线上课程抗拒较大的、问题较多的,是那些教学经验、教学时间较久的老师,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以前的上课方式,要他们一下子去做出改变,会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第二,我们学校一直非常强调家校合作,我们把每一个家长当成伙伴,在以前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开设家长教室,来与家长交流跟孩子相处的问题。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发现,花在辅导家长该怎样去养育孩子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会比我们教导孩子花得少。很多家长讲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没有办法跟孩子花那么久的时间,在这个时候我们学校就要花更多的时间给家长做辅导。 第三,去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的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要真正成功,除了要具备学习的能力,还必须要具备自律能力。
▲美高教育集团董事长&创立人方正先生
主持人·尹丹女士:
问:那格鲁伯教育创始人&总校长林待秋先生,您对此又有何见解呢? 林待秋:非常高兴来参加上海的活动,我们学校是来自武汉的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我们去年刚刚有了高中,正好在疫情期间,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对学校的建设也有影响。另外我们在海外,加拿大多伦多有一所全日制寄宿高中,今年我们第一批学生毕业。 非常高兴来分享我对教育的一些认识,自古以来,教育应该有它基本的、永恒的一些东西。今天这个话题是讲国际教育的趋势,怎么样跳出一般的教育概念?怎么样走出标准化教育?
第一,要回归人文主义的基础。课程不是较重要的,甚至不是的,包括我们提到AP、IB课程,很多杰出的学校不施行这样的教育体系,他们是把因材施教作为学校的基本文化,这些优秀学校,应该说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真正从理念、课程设置包括对社会传导的健康教育观念都是极其优秀的。我总结起来是四个字,也是我们学校正在学习和落实的,那就是“学生关怀”。把学生关怀作为学校办学基本的方向,用它来代替学业竞争,这是我希望代表我们学校向上海的家长朋友传递的一个概念。
第二,从学术方面来讲,要走出工业化时代的标化教育模式,较重要就是要改变课堂的学习模式。因此,完成课堂教学的模式转换,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是一个核心。
第三,深度学习。当然,教育会造成竞争,竞争也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生态,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优秀,但优秀不应该是标准化的优秀,应该是基于个性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优秀。什么样的学习为深度的学习?我觉得只有情感、意志力、思维方法这些因素都能够平衡,才能够真正实现深度的教学,进而实现深度的学习。当然,这实施起来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但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另外,家长的教育观念是较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才能够发挥它的优势、利用它的资源,做到家长所做不到的补充和帮助。 去年疫情期间,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认真思考学校的教育文化和课程改革,疫情反而使我们学校的招生没有受到影响,而是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我们海外的学校也有很大的增长,当然我们说很大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很小,我们的高中一个班只有20几个学生,我们海外的学校也非常小,是一所非常独立、非常有个性的私塾制的学校,上海的朋友有兴趣也可以对我们进行深入了解,谢谢大家。
▲格鲁伯教育创始人&总校长林待秋先生
主持人·尹丹女士:
问:是的,林校长讲的疫情常态化,各个学校都是在紧锣密鼓地做新的课程改革,加快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接下来,希望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总校长陈文国先生来和我们谈谈,国际教育是否应该紧跟趋势,随时做好教育场景变革的准备呢? 陈文国: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下什么是国际教育,我们都认为把国外的A-level、AP等课程拿到中国来,这就是国际教育,而实际上,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本身就是国际大家庭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离开了我们中国,何来国际化呢?
所以国际教育应该把中外教育相融合,然后提炼出更适合于每一个孩子的课程,因为每一个孩子生来都不一样,我们现在实际上用的是两三百年以前世界成为工业化时代时所形成的学校统一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即使没有遇到疫情,也已经不适用于我们现在的孩子去面对未来的竞争了。所以,这次疫情促使我们对教育的模式是否要做出改变,已经不成任何疑问,我们更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加快速度改变这个模式。
首先,从教育理念上,思考一下,我们培养孩子究竟是在培养什么?面对未来,我们的孩子需要掌握什么?我们针对的是一个人的教育,所以如果我们从人的培养角度出发,我们就真正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因此,未来的教育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要让孩子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能够去应对未来的一切。 所以这个教育场景,肯定不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必须要重新组织,我们必须有小组讨论,有课题研究,有学习空间的改变,不光是老师讲、我们学生听,还应该是学生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桌椅是排成L型,我们所有的学生相互之间能够面对面看到对方,这样在课堂上非常容易形成一个讨论的氛围,并且所有的学生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很自由的交流。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的孩子实际上非常重视同伴之间的评价,那么这种方式能够让他们对学习更加自觉,同时由于坐成L型,老师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整个学习团队中的一员,只起到引导、启发和组织的作用,而整个学习的主角是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学习的形式,一定要这样改变。 这次疫情使我们对线下线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线上,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尽可能把更多更的资源引入到学校,让孩子能够接受更棒、更全面的教育。所以,面对未来,我们的教育场景,肯定要发生变化。 国际化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我们人民大众对于教育的追求。因为国际化教育,就是要提供适合于我们孩子个性和特征发展的教育,就是要迭代统一的千篇一律的工厂化教育模式。正因此,国际化教育才得以受到大家的推崇,谢谢!
▲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总校长陈文国先生
主持人·尹丹女士:
问:林待秋校长,您在格鲁伯实验学校,是如何调整教育方式来应对这场变革的呢? 林待秋:我们学校是2008创办的,当时就是为自己孩子创办的学校,后来,我们观察到,大多数同学缺乏较高的能力那就是学生没有自我意识,不会利用资源,不知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亚里士多德讲,教育有一个平衡,第一个是健康,第二个是习惯,第三个是推理,第四个是节制欲望,四个平衡就道出了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个核心,所以我们学校从2008年开始设计,2009年开始创办,多年来就是围绕怎么样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这不是一句空话,是一个学校的基本方向,这个决定了以后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师培养的方法和职称评定的标准、学生评价的标准、课程开设的种类等等。
这些年来我们经历了许多困难,我觉得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同学们在我们学校学习,应该说获得了一个长期的精神基础和人格基础。当然,我们都知道知识学习需要方法,我们觉得较重要的方法是刚才我们谈到的第二个问题——课堂的有效性。老师这么辛苦,家长这么重视孩子,孩子每天在教室里面要待差不多10个小时,据说现在有的地方是早上6点到晚上11点,一个月只放一天假。为什么要学习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题目越来越难吗?当然有可能变难,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孩子学习的志向、兴趣和热情被消磨掉了,学习的有效性降低了。我们说现在的教育生态是,有的学校可能是学生成就了学校,有的学校是学校成就了学生,有的学校也可能是学校和学生相互成就。但如果我们不把孩子的学习意愿呵护好、保护好,学生就很难在高中阶段有一个学习高度的提升。 真正的学习力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怎么构建呢?首先,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必须要健康。第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要处理好,简单说,老师不能把学生作为工具,教育不能把规划率和学生作为教育的目标,一个青少年需要情感,需要父母对他人生的支持,有青春的萌动,有对异性的好感,这些我们都不能忽视,必须要去引导。第三,家校关系更要处理好,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学能力强的孩子。
主持人·尹丹女士:
问:正如两位所言,变局亦是先机,国际化教育或许迎来新的转型。我们确实惊喜地看到,非常多的国内、国际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由强调“依赖纯正国际”转向了“深度中西融合”。接下来,希望美高教育集团董事长&创立人方正,可以和我们谈谈,我们国际学校该如何进行“深度中西融合”的课程改革呢? 方正:我刚才来的时候,有幸听到教育前辈讲解如何通过教育打破孩子发展的天花板,那么,什么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天花板是如何造成的?
我仔细想了以后得到了一个答案:孩子发展的天花板就是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较大的大人,我们大人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用自己本身不肯求新求变的态度,我们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着孩子,到较后我们让他的成长受到了限制。 我们在讲国际教育的时候,绝大部分的父母想到的是开放式的、革新式的、创新式的教育,那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呢?从英文上面来讲,直接翻译是非中国的教育就是国际教育,美国教育、英国教育是国际教育,阿拉伯教育、印度教育、非洲教育对我们来讲也是国际教育,我们真的需要我们的孩子去接受外国的教育吗?我在以前一直认为的教育就是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学到体制内学校教学生的知识点,而用外国人的方式来教。我现在发现,用孔老夫子的方式其实更棒,因为他的方式跟苏格拉底的方式是一样的,现在这么多的家长花这么多的钱把孩子送到的民办学校,看到外面的建筑,所有的器材都是用国际的,幻想说有这样的物质条件就是的学校。孔子在牛车上教他的学生,也能出高徒,我们中国的大学不是北大、不是清华,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教出来的学生是这个世纪以来新中国不论是科学、还是社会人文上面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做到这一点?我给我们学校高中生的课题是:苏格拉底和孔子在一个时期生存过,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向我们学校的初中生问过一个问题:秦始皇盖万里长城,为什么在北方而不是在南方?我问我们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非常的焦虑,焦虑的源头到底在哪里? 当这些孩子开始用回顾历史的方式来理解我们的社会架构时,他整个的世界观就会不一样。今天我们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有科技;但又是不幸的,因为科技不仅变成他们的伙伴,也会变成了他们的竞争者。在未来可以成功的已经不是计算能力较快的、储备较多知识点的孩子,因为这一切电脑可以做到;将来会成功的孩子,除了能够处理人的问题,还必须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问聪明的问题,并且如何去找到答案。 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努力打破自己、革新自己,不要成为孩子发展的天花板!谢谢大家!
主持人·尹丹女士:
问:较后,想请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总校长陈文国先生来和我们谈谈,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给孩子铺好多元化规划途径的准备?如何让他们既能走得出去、也能留得下来? 陈文国:国际化教育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说了人与人是不同的,要因材施教,所以个性化教育是国际化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校设置的课程一定要适用于每个学生,什么是的课程?不是AP课程,也不是中国课程,也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课程,而是适合于我们每一个孩子的课程,这才是的课程。 举个例子,孩子都是不同的,各方面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可能理科方面强、有些文科方面强,如何让这样的孩子学到适合他们的课程呢,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必须丰富,可选择性强。
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的理科是强的、文科是弱的,我们就应该让这个孩子选择理科中较有挑战性的课程,选择文科类标准一点的课程,我们不要遵循传统的观念让孩子学好各个学科,我们要允许孩子有的地方是强,有的地方是弱,这样的孩子就会扬长避短,强的地方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它越来越强,弱的地方就稍微带过。如果我们的孩子以这样的方法教育和培养,那么实际上就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能力。如果我们的课程也是这样安排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孩子都会得到比较良好的结果。
在座的家长们,我们平时可能一回家就是问孩子这次考试怎么样,好像你比他们自己还要在意这个成绩,而实际上我们孩子的内心深处对自己成绩的在意程度,远比你们高得多。每一次考试出来的结果,对孩子们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巨大的。如果我们的课程设置能够适合于他,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舒畅,这样的学习结果也会很不错,那么这就对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他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渴望学习知识,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孩子的内驱力就被大大激发。 实际上,从长期的实践中,很多国内的教育已经做了很多的改革。上海中学就是一个例子,它是1993年引入了国际教育,该学校也使用了大量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海中学的融合课程就做得很好,还向全市推广,它把全人教育理念和中国元素结合起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也因此,上海中学在上海乃至全国变得越来越强。
去年我碰到过清华附中的校长,他们把国际化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同中国的教育结合在一起,融合得非常好,使得他们的毕业生很有竞争力,能够出得去、也能够留在国内进入国内。 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实际上就是把各个国家对于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教育。 如今,孩子想不想出国留学并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因为整个趋势是受国际化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有数据统计,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时候,人们对于教育的追求就会越来越高,何况我们国家现在的人均GDP水平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 还有一个数据,我们现在在国际化学校里读书的人数,占所有在校生比例的百分之零点几,这个比例可不小了,我们有这么多的家长和孩子需要追求的教育!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我们的教育理念更现代化,更适用于未来,如何为真正刚需的孩子们提供更多更的国际化教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