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充满无限可能,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可以帮助孩子发挥无限的可能。
在国际化课程中,孩子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地学,也会主动去外面做服务,在外面做贡献。——摘自3月21日彭敬慈博士现场演讲
3月21日,由远播教育集团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指导的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 ·北京站,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6层(朝阳区三丰北里3号)隆重举办!
本次IEIC大会以“教育赋能·让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为主题,汇聚海内外众多教育专家和行业大咖,以新的视角探讨国际化教育,聚合多方诉求促进教育产业深度合作,解决家长教育过程中的痛难点,推动国际化教育未来新发展!
大会现场聚集了10000+学生及家长,他们与众多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讨规划困惑,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
在本次大会上,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总校长彭敬慈博士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从专业课程模式去分析及建构国际课程》的演讲,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内容——
演讲嘉宾
彭敬慈博士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总校长
教育家,在教育界已经服务了四十年。
他是前中国香港教育学院(中国香港教育大学)创校副校长、曾任中国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及中国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总监。在港大与教院期间,他曾培训无数中国香港的教师及校长, 亦曾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考核工作。任课程发展总监时,彭博士统筹全中国香港幼儿园、小学、初中至高中各科之课程发展工作,培养具良好价值观、高层次思考与具建构知识能力的学生。他还曾经带领过IB老师发展IBDP课程及参与培训内地校长及教师工作。
在教育学院时,他创立过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和幼儿园,并担任创校校监。彭博士专长校长和教师培训、学生高阶思维培养、IB课程设计与培训、提规划与教的质量工作。
他特别创立了一个A+ Learning 的模式, 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在过去十多年他也着重培训家长, 在中国香港及中国内地举办了很多别具特色, 硕士层次的家长工作坊, 支持家长以专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子女的高阶思维, 培养更优秀的孩子。家长们都正面地肯定工作坊的实用、崭新和启发性, 非常受到家长的欢迎。
彭博士曾参与超过65个中国香港地区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他还为教师、校长提供超过300次讲座、研讨会及培训课程。彭博士的文章与著作逾112篇
演讲内容
彭敬慈博士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
第一:首先什么是国际化课程第二:用什么模式去分析什么是比较好的课程第三:如何去建构国际化课程
那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来看看彭敬慈博士的精彩解读~
▲彭敬慈博士精彩演讲
很多人都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工作,教师非常重要,课程也非常重要,这些观点说得很好,确实,教育就是充满无限可能,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透过课程都可以帮助孩子发挥无限的可能,因此,课程非常重要。
以前,我在中国香港曾任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总监,和130多个专家每天都在发展课程,基于此,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验:什么是国际课程?用什么模式去分析?如何分析一个有代表性的国际课程?当代国际课程重点是什么?还有高阶思维,较后用什么模式去建构好的国际化课程?
首先什么是国际课程?
首先什么是国际课程?A-Level、AP、IGCSE、IB这些都是国际课程,以前大家听到国际课程,会想到其他国家的课程,如美国课程、英国课程等。但是现在不同了,国际课程代表一些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知识、问题以及关心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及活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课程。
在国际课程里,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做分析,然后会创出自己的答案。国际化课程不只是在教室内进行,教室以外、在家庭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通常在国际化课程里,你需要做研究,要有自己的意见,所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怀很重要,这些在国际化课程中很普遍,孩子不是被动学习,他会主动去学习,还会去外面做服务,在外面做贡献。
用什么模式去分析什么是比较好的课程
用什么模式去分析什么是比较好的课程?应该怎么来看?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课程?
当我小的时候课程很简单,就是要学习的课题,但是我教书的时候不同了,课程就是课本了。到了现在,经过多年的演变,到底课程的较新概念是什么?是课本还是教材还是过程还是活动?这个定义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定义,发展课程的时候便会发展不同的东西。什么是课程?现在专业的定义,课程就是“活动”,是一系列经过仔细策划的“学与教”的活动。上学后,所有教室内、外的活动都是课程的部分。设计活动时候的步骤很重要,首先要定目标,然后是内容,还有方法和评估,所以,我们现在看课程,都将其看做是一系列的活动,全面地看看他们:1.他们背后的目标;2.内容重点学什么(知识、思考、价值观、技巧等);3.用什么方法学;4.怎么评估成效,可不可以达到目标。
下面用以上的定义去分析一个例子,IBDP,看看它是不是好课程。我们要仔细有系统地看看要看它背后的目标、内容、学与教的方法及怎么样去评估及评估什么。IBDP的课程目标很清楚,有10个素质,知识不是较重要的,思考、态度及价值观才是重要的,所以IBDP出来的学生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关注世界,他们很喜欢帮助别人。
再看内容是什么?就是二科语文、数学、科学、人文、艺术,不是被动的学习学科知识,而是主动学习各个学科领域产生知识的方法,然后自己创造知识,重点不是学习科目的知识,而是学习知识产生的方法。
所以IB的孩子就是学不同科目领域知识产生的方法,重点是主动产生知识,不是被动学习知识。
再说方法,重点是自学,发展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教得好他学得好,老师教得普通他能也学得好;
IB课程中很多活动也是评估,不是只靠考试,所以评估比只是考试更全面。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IB是一个很好的课程,目标均衡、内容很好、方法是自学及自创的,评估也全面地包括学习过程的成效及较终学习的成效。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当代的国际课程目标一般都是培养多元能力、国际情怀的表现,高阶思维及价值观。内容就是自创的,方法就是经历、发现、自学、跨学科,评估不只是考试,还可以通过很多其他方式来评估。我们看现在的大学,我在中国香港大学我工作十年了,港大的重点是使孩子不断超越,并推进人类知识,造福社会,所以学生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及常常思考。从这我们可以看到高阶思维在国际课程是一个重点,有“分析”、“综合”和“评价”。分析就是分解,从复杂的事中找到重点。综合是把不同的东西拼成一个有意义的新东西或新心得。评价就是看看创出来的知识、想法好不好,以不断去改造、提升。
如何去构建国际课程
较后说一下用什么方法来构建国际化课程。用这个较新的课程定义模式就可以了,重要的是第一要先订立清晰的目标,然后才去制定内容、方法及评估。
图源:嘉宾演讲PPT
给大家举个例子,例如一位摄影师去编一个十节课的课程,通常会先去想每一节课要教的内容,然后较后加一节外影作实习,再加一节测验评估知识的掌握,如果课程的目标是教“知识”,这安排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目标是培养摄影技巧,外影只有一节便不够了,所以他会加多几节外影,而因此要减少教授内容的节数,但如果目标是培养兴趣和态度,那么教内容的节数便更加再要减少,而第一、二节也会用一些提规划员兴趣的方法,如带他们到家及展览看好的作品,先引起他们的兴趣。较后,评估的方法也不同了。如果目标是培养“技巧”,便不用测验,而是交作品。但如果目标不是“知识”,又不是“技巧”,而是“培养兴趣与价值观”,评估便不应该是测验,不应该是交好的作品,而是不断在十节课观察学员态度的转变,及较后可以做个讨论,看看学院对摄影奥秘的看法,以评估其态度。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不同的目标,会引致选取不同的方法和内容,也会影响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所以,建构一个好的课程,一定要先从思考课程的目标开始,而不是先从思考教什么内容开始。订清楚目标后,再一步一步去思考选取的方法与内容,然后较后考虑选取适合的评估方法。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何去有效建构国际课程?首先先订目标,然后才是内容和方法,目标不同内容和方法不同,较后也不要忘记订立对应目标的评估。
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起分析好的国际课程,用这些心得去建立更好的国际化课程。
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这些,希望有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