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时代,更多的家庭时间、精力放在了孩子课程辅导;在素质教育赛道内卷下,更多家庭的孩子的时间放在了兴趣班。
——摘自IEIC大会周思先生现场演讲
10月17日,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举办。第四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远播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本次大会以“守望教育初心·成就孩子梦想”为主题,集聚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国际视野探讨教育话题,直击当下教育的痛难点,共话未来教育蓝图!
大会线上线下积累2500万流量,现场众多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与教育大咖、专家学者等面对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讨教育困惑,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
在本次大会上,九牛问津创始人周思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面对“内卷”, 应该如何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演讲,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内容——
周思
OxForDphil Ltd.(UK)创始人
上海蒂菲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周思先生创立九牛问津品牌至今,透过大量国际教育需求家庭,结合当下“双减”政策,深度分析困扰国内家庭教育的4个问题——
1.“内卷”的本质是什么?
2.“双减”后,教育“内卷”会不会有增无减?
3.如何引入“成长教育”来平衡当下孩子的单项压力?
4.成长教育如何教你“科学认知”?
那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来看看周思先生的精彩解读~
▲周思先生精彩演讲
“内卷”的本质是什么?
“内卷”的含义是在于过度无意义的竞争,也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内部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赛道无意义、过度的竞争,会导致大家最终提高的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总体的分数线。
教育内卷中也存在马拉松效应,属于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马拉松,在内卷的情况下,会发展为每一个短期的跑道都充满了无意义竞争。
导致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培养过程中,以及进入到本硕博甚至就业阶段,价值的评定存在一定的偏差。
比如说在小中初阶段,大家的评价不再是孩子健康的心理、人格的成长,更多在于分数和成绩;在本硕博阶段,考虑的不再是高等教育是否能够给这样的孩子带来更多的价值,更多考虑的是牛校或者高学历的光环;到了就业阶段,不再考虑每个人是否在做适合自己的职位,更多考虑在于高薪,或者是否工作在大企业。
“双减”后,教育“内卷”会不会有增无减?
因此,“双减”从一部分的角度来说,是用来控制,或者改变应试教育赛道上内卷的现状。无论是市场师资资源的形式还是中国家庭、家长或者孩子的时间、经历或者经济成本,都是一种浪费。如果社会、家庭无法清晰认知到内卷的本质,应试教育内卷会转移素质教育。
在应试时代,更多的家庭时间、精力放在了孩子课程辅导;在素质教育赛道内卷下,更多家庭的孩子的时间放在了兴趣班。
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卷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而是得到了缓解或者暂时的释放。
如何引入“成长教育”来平衡当下孩子的单项压力?
教育的本质不是在选拔,而是在于赋能。内卷的参与者,无论是家长、学生、老师、学校他们考虑和衡量的标准——教育是用来选拔人才。以这样的观念,很容易造成现在内卷的现状。
在我们的孩童时代并没有接触过太多的应试、课外补习班、辅导班、兴趣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自由和思想,给到我们更多教育赋能的作用。
成长教育是通过一个长生命周期引导式、陪伴式的培养,进行孩子各个人生阶段的认知和观念的开发和培育。这里面提到两个关键词:引导和陪伴。
引导环节承载者应该是各个领域的KOL,这边的KOL不仅仅指教育领域的大咖,可能是各行各业的关键意见领袖,这群人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人生成长经历,引导家庭和孩子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所在成长教育中的职责,并不是主宰孩子的人生,帮孩子去做每个人生阶段的决定。更多应该投资在孩子情感和人生上的陪伴。
成长教育可以达到的科学认知,无论是包含独立思维的行为,还是观念、本我、世界、社会观念的形成,还是对自我的兴趣点或者天赋的认知,以及情商、智商早期的培育,都可以让孩子早期就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目前,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跑道上,成长教育的引用可以给教育赋能属性非常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家庭教育早期引入成长教育的概念和实践,可以打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内卷的僵局,同时,让孩子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可以早拓展人生的新赛道。
成长教育并不是我们去提出,而是需要我们一直在实践,我们现在所做的是针对中国的家庭,通过专业、科学评估解决贯穿他的个人成长周期中的成长困惑,并且量身定制可以突破孩子成长瓶颈期或者是困惑期、迷茫期的一些解决方案。
成长教育如何教你“科学认知”?
在我们接触过的1500余个家庭中,无论是处在高中阶段还是属于博士阶段,甚至就业阶段的家庭里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第一,我的人生由我的父母主宰。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博士阶段的一些家庭,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读到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时候才会发现父母给自己安排的那套人生规划,无论是职业规划、学业规划,甚至到感情规划,是无法去替代自己目前的决定或者是符合目前这样的人生,这也说明了成长教育的关键是在于早期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宰者,成为独立策划人生策划者,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第二,关于学霸的光环能维持多久。我个人认为当前社会对学霸的定义过于狭隘,在应试教育下,大家对于学霸的评判标准是高分,比如说每年高考状元。在素质教育下,大家评判标准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样一个全能者,而我们对于学霸的定义是在某一个领域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且长期深耕的人,因为正是这样的人才具有足够的源动力,可以在这样的岗位上进行源源不断的有意义的输出和价值体现。
从高中到大学的解放与迷茫,大部分中国家庭都会经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部分孩子在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以后,都会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上的解放,这点是可以理解,也是属于正常的。
解放的危险点是迷茫,这样的迷茫可能是在大一一年期间,也可能是整个大学期间,也可能是一辈子。
多年以前,山东某年一个高考省状元,在他进入大学以后,渡过了7年的网吧人生,这个极端案例也是代表了中国大一或者大二学生普遍存在的迷茫期间。
越往上读是否学历越高,出路越少。在整个中国教育系统选拔制度下,很多人可能盲目的去参与了高升本,本升硕,硕升博这样一个过程,盲目的去参与,盲目去追逐高学历或者是牛校的光环,而忘记了牛校和高学历可以给你带来的价值赋能。
价值赋能,包括圈层的拓展、知识体系全面的搭建、人脉的拓展,以及层次的提高,忘却了这一点,反而在进入了牛校或者是获取高学历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圈层不断在缩减,自己的认知在变的短浅,自然出路会变得越来越少。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属于这个社会更期待的是全能型人才还是有一项专项技能的人才?在海外,我得到的一个比较大的感触就是英国或者是美国的教育系统对于工程师或者是对于具有专项技能的人才,社会的尊重程度是非常高的。
去年中国有900多万应届毕业生都面临着找工作难,甚至是找不到工作的状态。但是去年无论是职场上还是学术界对于职业人才,比如说工程师、技工、高工等需求却远远得不到满足,这暴露了中国当今选拔制度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区别。
周思先生通过从业国际化教育多年经验,认为国际化学校是中国教育非常关键的环节。此次演讲只是为教育者分享从早期引入成长教育概念到其培养体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启发,与各位一起为中国的教育变革共同做出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