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当普遍内卷上升到过剩内卷,“家校社”如何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在第七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各位心理教育专家与校长以《过剩内卷时代,如何守护孩子的心灵?》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圆桌分享,从源头剖析内卷成因,直面孩子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解决之道。
主题
《过剩内卷时代,如何守护孩子的心灵?》
主持人
上海教育电视台主持人梦然
圆桌嘉宾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女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北师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主任乔志宏先生;领科教育上海校区副校长沈敏静女士
图 | 主持人梦然、陈默女士、乔志宏先生、沈敏静女士(从左至右)
过剩内卷时代,家长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矛盾点在哪里?
陈默:我们为什么会“卷”?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有多少?如今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很多冲突。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也许是一个医生,也许是一个工程师。可是201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他不一定想要成为“有用”的人。
我认识一个北大毕业的女孩子,在家里7年没上班,有人说她啃老,是一个“没用”的人,但她独 创了手工艺术作品,被称为“艺术大师”,她只是没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样子生活。如果你不真正了解你的孩子,这种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图 | 陈默女士分享
孩子到了大学阶段,内卷对他们的影响会减弱吗?
乔志宏:从中学阶段“卷”上来的大学生,其中有一批会继续卷绩点、卷竞赛、卷保研,有一批会彻底躺平。这两种做法都有点问题,因为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某种专业,这是缺乏自我认知的表现。
成长经验的匮乏,会导致大学生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学习无动力的问题等等。我们要提前培养孩子的内在主动性,让他知道为什么努力,如果他的内在主动性没有被发掘,外部却强加给他过多的压力和负担,这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图 | 乔志宏先生分享
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观,让他在内卷的大环境中,正确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沈敏静:“卷”是一种时代现象,人要适应时代吗?家长是很无奈的,如今优秀的孩子太多了,整体水平比我们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高出一大截。
在现有的评价体系里,分数确实很重要。如果你想读大学,就需要这块“敲门砖”。如果你不想读大学,有没有更喜欢或者擅长的事情去做。孩子需要对此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家长则需要去思考:“卷”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考出多少分,还是培养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时,我们不要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内卷时代,我们需要一起适应“大环境”,同时创造更好的“小环境”,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图 | 沈敏静女士分享
和以前相比,我们的教育资源更丰富了,为什么反而更卷了?
陈默:曾经有一个妈妈跟我说:“没办法,我不得不卷。”我问她,你当年考大学时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她说,大概十几个人里录取一个。我又问,那你的母亲管过你的学习吗?她回答,几乎不管。
问题来了,当年的大学录取比例那么低,家长不管;如今的大学录取比例非常高,家长反而坐不住了。为什么?
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物质层次、精神层次、灵魂层次。
现在,我们的物质层次基本得到了满足,开始上升到精神层次。追求精神层次的我们,没有什么事情是不焦虑的,买房子焦虑,买车子焦虑,个人升职也焦虑。孩子的学习问题,只是浓缩了我们最强的焦虑点而已。
如果孩子是被一路“卷”大的,到了大学阶段应该如何发展?家长还需要继续干预吗?
乔志宏:大学是几乎不讲“家校社协同”的,家长包办得越多,越会妨碍他的成长。大学要培养一个自主、自立、自强的成年人,无论是学习管理、生活管理,还是个人目标管理,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
大学的四年,是学生真正有机会做自由探索的四年,既不能躺平,也不能随大流去“卷”。
我们要基于个人的天赋、优势、特长,结合大学的教育资源,发现兴趣,发掘能力,清楚自己做哪些事情能够获得成就感、胜任感,用内在动机引领个人发展,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们的学校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沈敏静:在帮助学生减压方面,很多学校都有比较成熟的措施,我来讲几个比较实际的做法。
第一,“创造小环境”。比如进行分层和分类教学,让学生拥有选择权。我们不要用一张试卷评价所有孩子,喜欢艺术的去学艺术类的课程,喜欢体育的去学体育类课程。
第二,重视心理咨询建设。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领科配了4、5个心理咨询师?他认为已经是高配了,但我认为仍然不够。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频发,需要做更及时的心理疏导。
第三,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为什么马拉松运动员很少有焦虑的?分泌多巴胺,可以令人更加积极向上,这也是有效缓解焦虑情绪的途径。
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的心理出现问题,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陈默:一个焦虑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焦虑的家长。有的孩子平时学得很好,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就“滑铁卢”,什么原因呢?家长应该反思一下。
焦虑的家长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只要回到家,100句话都讲学习。如果你是这种家长,你的孩子很有可能面临以下问题,比如考前头痛、胃痛、肚子痛,害怕考试,逢考必失误。
谈一谈如何给家长做心理干预?
乔志宏:焦虑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家长对未来的担心,会转化成对当下的焦虑,所以第一步,家长要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比如,跟孩子交谈时,是否无意识地声调变高、语速加快。
当你察觉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后,需要马上撤离现场,不要再去影响孩子。当孩子本身处在一个很紧张的状态,能够帮助他的,只有另外一个比他稳定的人。
情绪体验是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如果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很开心,就会更加主动,从而提高成绩。但家长往往无法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甚至创造了一个烦躁的学习环境。我们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家长,不断地自我修炼,着眼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