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一个大格局、大变革的时代,时代的变革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双 减政策、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诸多的变化应运而生,启迪着我们在变革的岁月当中,要发挥好主体性的应变,从被动接盘到主动操盘。
越是工具时代,越要关注人文关怀,学校更要特别重视人文教育。
——摘自第五届IEIC朱清一校长分享
教育是一个过程,但选择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同样看重结果,双语教育也不例外,远大前程就是这个过程较为理想的结果。
但双语教育要结出硕果,除了需要学生个体的努力,同样依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政治合作多边化的外部环境。如今,双语学校又该如何在变革时代中坚守育人初心与使命,稳健发展,守正创新?
图 | 朱清一女士IEIC现场分享
在第五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朱清一女士带来了《双语学校的理念迭代和实践优化》的主题分享。
朱校长深耕基础教育三十余年,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以及课程领导能力,在中小学课程创新实践中有所建树,承担基础教育十多项重要课题和项目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中小幼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学业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校管理等,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让我们一起回顾她的精彩演讲!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 一人称视角陈述。
从上外双语到杨浦双语
在变革中的“继承”与“创新”
非常高兴今天来参加这次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我是非常喜欢今年的主题“坚守教育理想,拥抱时代变革”,在这个主题当中,我感觉到承载着教育人的愿景、使命和价值,也藏着变和不变的哲学命题。
如今,我们身处一个大格局、大变革的时代,时代的变革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双 减政策、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诸多的变化应运而生,启迪着我们在变革的岁月当中,要发挥好主体性的应变,从被动接盘到主动操盘。
我们要有定力守正创新,演绎好“变”和“不变”这个题。
今天我也是以双语学校这个案例,分享一下我们在教育理念、课程构建、学习方式三个方面的继承和创新。
“上海杨浦双语学校”这个校名很新,这也是受到民办学校改革所致,但我们的办学不新——我们原名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创立于2001年。在很多学生、家长心中,入读“双语学校”可能就是会重外语、重西方文化,其实不是的。
图 | 朱清一女士IEIC现场分享
很多孩子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由此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作为一所扎根中国土地上的双语学校,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中西融合的尺度和对价值的判断应该是怎样的?
对此,我们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从上外双语到杨浦双语,历经20多年,在这20年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形态的迭代,学校的办学理念也经历了守正创新、迭代发展的过程。
双语教育,母语和外语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在实践当中慢慢地明晰到既要满足社会、家庭、学生、对国际教育的多元需求,更要筑牢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的根基。
在我们学校的校徽图案中,我们就可以直观地表达出来:
2022版新校徽,我们保留了原校徽麦穗和书本的图案——这就是继承;我们还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图案——这是启新。正中的简形是新版校徽的一大亮点,既像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美好、圆满的中国结,又暗含了汉字“双”和字母“YP”,巧妙地将学校校名嵌入其中。而从内至外的三个圆形又寓意“三圆同心”,象征学校的三个学部互为一体,共同发展。
图 | 朱清一女士 IEIC分享PPT
新版校徽在体现“中西合璧,三圆同心,大爱育人”的办学格局的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学校将提供多元文化的学习氛围和中西融合的一体化双语教育,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以坚定的民族自信来面对纷繁多元的世界,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学校通过对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系统思考,也确立了培养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2021年,教育部颁发《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这份指南也启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融合于国家课程,更要充分依托校本课程,将综合活动、学校课程、主题班会的课时打通,建设文化环境、资源支持、评价反馈一体化的全面育人的保 障机制,实现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图 | 朱清一女士 IEIC分享PPT
在此背景下,我们在保持外语教育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在实践当中秉承“双语见长、文理并重、综合发展”的办学宗旨,优化育人目标,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以融合和实践作为课程整合的两大重点;以工具和方式创新多维度、全过程的学习策略;以协同和开放创设主动实践的育人场域。
落实办学理念
课程体系是核心,学习方式是关键
接下来,我想从学校的课程构建和学习方式转变两方面来重点分享一下学校的实践优化。
我们通过国际课程校本化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赋予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丰富的学习经历、充分的实践体验、个性化的指导,以满足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培养必要的课程核心素养。
从学校国际高中的课程图谱当中也能看到课程方面的实践优化:
一是重基础的国家课程必修内容,涉及社会人文领域,综合文理综合领域九门学科,注重核心知识基础上的因材施教。
二是重发展需求的国际课程选修内容,着眼于个性化知识的因需施教。
三是重实践的多样化的学校课程,着眼于知行合一的价值体验实践。
图 | 朱清一女士 IEIC分享PPT
我们从民族、国际这两个纬度发掘学生未来生存发展、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课程内容,把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致胜的密码,镶嵌在课程内容当中,让中西融合课程成就学生未来,我们要让孩子赢在今天,但是更要为他们赢得未来。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原本边缘化的课后服务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强调“五育并举”,全方位、全过程地让学生进行一体化的发展。
我们借鉴国内外课程设计的方式开发设置了服务型课程、特需型课程、荣誉型课程和劳动型课程四大类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需求,不仅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也成为教育督导和家校社协同的实践案例。
图 | 朱清一女士 IEIC分享PPT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厚植文化底蕴的目标,我们通过二十年的积累打造了“行读华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项课程获得了2022年上海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行读华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节日民俗、国风技艺、文化遗产、地域风情、天工开物、人文经典”等六大课程模块出发,以“读-探-行-思-创”的学习策略,将传统文化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联系,让传统文化“入眼入耳入心”,实现知行合一。
我们把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科技等各个学科进行了融合,同时融入到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创造学习的过程中去探寻学习的意义,体验中西文明的相互观照,促进阅读和行走的互生互长,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相和相生,明晰探究和实践的创生创新。
图 | 朱清一女士 IEIC分享PPT
教师、课程、育人的根生在综合实践的土壤里面,确立了知行合一的育人观、课程观,教学观。通过创新教学的工具和方式,形成了从课程思想立意到课程设计立足,再到课程实施转化,到课程成果推广验证的课程建设路径。
目前为止,“行读华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开发活动主题80个,积累教育资源200课时,形成了上海60条、全国范围内43条的行读路线,上千名学生受益,行读超万公里,足迹触达20多个省份、200多个城市......通过这项活动,我们的学生在一个个主题实践中获得了具体的价值体验,他们能把学习引入到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进而形成了独立的思想境界,促进孩子的综合理解,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们对这样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高,对优 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日益增加——在上海市绿色指标的评价当中,我校学生对国家认同以及国际理解这两个指标都处于高级。
俗话说,越是工具时代,越要关注人文关怀。学校要特别重视人文教育,对双语学校来讲,打好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拓展国际文化视野,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孩子的个体经验、生活情境、社会现实,世界舞台相联系,全力推广融自然、社会、生活的重体验,强实践,求创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强孩子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意识和能力。
当学生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他未来的胜任力,以及他在世界舞台上拓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能得到提升。
传统与现代,守正和创新,理念迭代和实践优化,赋予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动,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变”与“不变”的教育哲学命题,也将咬定青山不放松,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我们孩子幸福的生活共创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