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且中国的教育也在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邹宏宇 第六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专题报告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国际教育发展迈入了新的里程碑。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实现教育的共融共享,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广泛探讨的核心议题。
在教育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国际教育的发展走向如何?面临哪些挑战?在第六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上,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远播教育集团总经理邹宏宇先生对此发表了独到见解。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远播教育集团总经理邹宏宇 | 第六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专家报告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今天,谈谈我对国际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共融共享的看法。对此,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中国现代教育就是国际教育融合之结果。
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其实是国际教育与本土教育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结果。
回溯国际教育发展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借鉴西方的课程体系。在这之前,大概只有“四书五经”,几乎没有现代化课程。我们最早派出的海外留学生里,很多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洋务运动时期,我们开始兴办学校。“百日维新”的时候创办京师大学堂,光绪帝废除科举考试后,我们终于拥有了现代化的学校。当时创办的北洋学堂,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当时创办的南洋公学,就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
直到1919年爆发新文化运动,我们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也是在同一时期(1919年-1920年),引入了《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以及三年大专、四年本科学制,并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教育开始进一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外籍子女学校,比如巴基斯坦使馆学校、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上海耀中国际等。90年代,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国际化学校。2000年以后,我们拥有了公办学校国际部,再后来拥有了民办学校国际部以及各类国际课程。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科目设置与国际课程基本无异,教育技术也基本无异。比如发展STEAM、跨学科、PBL、AI教育等,我们一直在与时俱进。经过多年制度演化,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已经做到了融合共享。
第二个观点: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教育有力的补充。
我国现有1300多所国际化学校,60多万名学生,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大学阶段,现有2300多个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2023-202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数量超过100万人。目前为止,中国依然是全世界最 大的留学输出国。根据留学生数量排名,前10大国际留学生目的地中,中国以近50万留学生的数量排名第5.
这里我们可以再得出一个结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且中国的教育也在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第三个观点,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共同目标,课程只是教育的手段。
2016年,我们提出“全面发展”的概念。“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国际组织提出的“21世纪的核心素养”,有很多地方都是互通的。比如文化理解与传承、批判性思维、创新素养、合作素养等。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培养人的目标逐步趋同。
所以不管我们的学校设置了什么课程,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第四个观点,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国际教育的共融共享。
人工智能时代,我相信大家经常会用AI翻译解决语言障碍问题。现在国际课程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用外语授课。这代表着语言已经不是学习障碍了,戴上AI耳机,想听什么语言都可以自由切换。
随着AI发展,元宇宙作为虚拟的数字空间,开辟了教育发展的新赛道。上网课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但是比网课更有深度的,应该是元宇宙的学习,它更好地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甚至可能颠覆未来的学校形态。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大学存在的意义,中小学存在的“功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下,世界各国的教育经验,包括课程、内容、技术会更轻松地实现共融和共通。
邹宏宇先生在第六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上做专家报告
全球教育共融共享的过程中,中国的国际教育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第一,国际学校为了考试“互卷”。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其中提到,教育要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
而传统的“选拔体系”是按照分数排名的,满分100分,错了就要扣分,这是一种“负反馈”。创新首先来源于试错,当教育土壤不允许学生犯错的时候,可能就与创新背道而驰了。当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如果老师说“按照我的思路来”,不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那么这名学生可能在考试的时候表现得很好,但很难成为创新人才。
国际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提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土壤。不过我们要警惕一种现象,我刚刚提到的1300多所国际化学校里,无论是A-level课程、AP课程、IB课程,还是其他课程,因为考试开始互卷了,有功利化发展的趋势。教育不能只为升学服务,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既然选择了国际教育,我们就应该在全人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彻底一点,虽然这个过程“任重道远”。
第二,在高中阶段没有建立起学分、学历、学位互认的标准体系。
目前,A-level、AP、IB的评价标准都是“别人”制定的。目前,我们也做了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求学分互认,最终能不能建立一个“标准体系”,目前来讲,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第三,高等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来华留学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我们的大学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稀缺,想要接纳更多的留学生来华,还需继续努力。
第四,对引入的国际教育和多元文化不够包容。这也是很多国际化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前国际学校引进一个外教,流程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一点上,其实我们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第五,海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稀缺。比如,每一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录取的中国学生寥寥无几,但我们有那么多A-level学校,那么多学生去竞争名额,不可谓不卷。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更重视孩子的个性、兴趣,选择更适合的教育方式,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专业,把决定权还给孩子。
第六,大环境带来的留学不确定性。纵观今年的海外留学生录取数据,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减少了,学习社会科学专业的明显增加。由于政策变化,一些国外的理工科专业限制国际学生学习,这导致留学资源更稀缺,给整个留学行业也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最后,总结一句话,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诸多通晓多元文化、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也推动了中国本土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但是,中国国际教育仍面临着质量控制、文化适应、全球竞争等多重挑战,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