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国际文凭学校协会(CISA)在上海青浦世外学校举办了第二届年会。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发表了题为《世外学校构建教育新生态——IB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的主旨演讲。
在谈到世外对教育新生态的理解与实践时,徐俭先生从教育环境和教育本质等方面出发,进行了详尽解析,让我们共同回顾他的精彩分享。
*为便于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十年磨一剑:
世外教育IB全系列课程的本土化实践
青浦世外学校作为上海世外教育集团直属的一贯制学校,自十年前筹备之初便致力于打造从3岁至18岁的全系列IB课程实践学校。至今,青浦世外已涵盖学前PYP、小学PYP、初中MYP、高中DP四个课程,基本实现了世外教育人以IB课程培育中国孩子的梦想。
△青浦世外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是世外实现用IB课程培育中国孩子的历程
青浦世外学校的发展历程,正是我们用IB课程培育中国孩子的历程。除了实现升学的“一贯制”外,我们的IB课程本土化实践也体现了“一贯制”精神。
2016年,青浦世外小学部成立。我们的任务是:国家课程一门不落,小学阶段的国家、地区、集团内的所有检测一项不漏。以IB PYP为例,我们既要参加IB的评估,也必须参加上海市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既遵循IB教育理念,又按照国家课程整体要求开展学习,探索出一条落实“双新”教育的有效路径。
2017年,我们开办了世外第一所幼儿园——青浦世外幼儿园。办园的初衷是为了实现IB课程教育的“一贯制”,我们要求幼儿园遵守IB PYP课程3-6岁幼儿指南,从而与青浦世外融合部小学的IB PYP课程形成衔接。
△青浦世外学校(K-12)发展历程
2018年,青浦世外初中部成立。我作为数学教师出身,深知“定义”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成立之初,我就向团队阐述了青浦世外初中部MYP的定义,即从IB强调的“我是谁”出发,通过概念驱动的探究式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深度理解提升,将我国现行基础学科与当代学科标准结合。在MYP阶段,我们坚持IB的理念、方法和评估方式,同时不断提升对学科教学质量的要求,实践融合本土特色的MYP。
2024年,青浦世外高中落成。青浦世外高中即将获得IB国际文凭组织学校的授权,世外教育人的愿景——“用IB体系完成对中国孩子十六年一贯制培养”,即将实现。
高质量教育的内涵:
开放、灵活、多样化和公平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 次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国家战略。
从国家政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高质量教育已明确指向教育新生态。在世外教育的实践层面,我们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梳理: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科实践”这一标准,指出了仅仅落在课堂书本上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天,学习的空间不再限于教室,也不再局限于校舍,而是整个社会——我们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做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高质量教育是一个灵活的教育体系。什么是“灵活”?可以用“教无定法”来理解。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要用更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去搭建舞台和空间,当我们把剧本、台词都准备好给学生时,孩子们只是演员;但如果我们只给主题、只给方向,孩子们就能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真正地创造,激发更大的潜能,增益更大的才能。
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多样化和选择性。在世外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并且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不同特点的孩子都有选择余地。
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是公平的。在政策层面,摇 号是实现公平的举措;在学校的小环境中,我们让每个孩子都能选,都有得选,这也是公平的体现。
在我看来,高质量教育体现为以下四点:
其中,身心健康排在第一位,这是一个“1”,后面的都是“0”。但如果要达成高质量,仅仅有“1”也不够。越高质量的教育,后面的“0”就越多。
“个性化”排在第二位。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明确提出:高质量教育的当代要求,是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培训方法、辅导方案并加以执行。我们目前还做不到,但是会持续不断地尝试落实。最终,我们的“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教育一定会实现。
△世外教育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内涵的理解
第三个高质量体现为成绩——当然,这个成绩不仅仅指分数,而是包含更广义的能力、素养。
最后,高质量教育还体现在信息化。也可以这么总结:通过信息化、数字化,让孩子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更充分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达到高质量发展。
教育新生态:
探索创新的环境与相融共生的样态
引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先生所讲的一句话:“生态一般解释为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教育新生态应该是教育在新时代、新的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营造教育新生态,就是怎样让教育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这个环境,怎么能创造更好的教育。”
我认为的生态可以用两个词来解释,一是环境,将生态创造成我们所希望形成的环境;二是尽可能通过环境去培养我们所希望达成的样态。
首先说“环境”。我们进一步将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关于硬环境,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是三大主要特质;人本化、民主化和个性化则是软环境的特征。
△用相融共生和创新驱动连接教育新生态中的硬、软环境
最后,通过相融共生、创新驱动,将硬环境和软环境之间连接起来。这,就是世外教育对于教育新生态中“环境”的理解。
今天的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喊口号,更不是非A即B的二元对立判断,需要通过更多的教育手段在更复杂的情况下不断融合,迸发新思想,形成新组合,创造新探索。
再来讲我们希望达成的样态,包括以下几点:
(1)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人人发展
(3)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教学相长: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5)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世外教育对于我国教育与IB课程融合实践的总结
此时,让我们再重温一下IB学习者的十个培养目标:积极探究Inquirers、知识渊博Knowledgeable、勤于思考Thinkers、善于交流Communicators、坚持原则Principled、胸襟开阔Open-minded、懂得关爱Caring、勇于尝试Risk-takers、全面发展Balanced和及时反思Reflective。
站在时、空、人这三个维度来看,我国教育要求“五个发展”,IB学习重在“十大培养目标”。从时间角度,都是站在现在,面向未来;从空间角度,培养的都是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去创造社会的人;站在人的角度,我国教育和IB所提倡的,培养目标都是有全面发展、自主发展能力的创造者。
因此综上所述,站在空间、时代和人的角度,我国教育与IB课程的大部分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目标与手段也是基本一致的,这才使得IB和本土课程的融合得以实现,世外教育“中国心,世界眼”的口号正是从这样的一致性中获得的灵感。
*本文图片、文字内容均来源青浦世外高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