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进教育论坛自2003年创办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2届。本届论坛是民主党派首次举办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的教育论坛。
13:30论坛准时开始,首先是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胡卫先生作为主持人登场。
一问学生为谁学习?
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够明晰。对于学习,首先是看个人的兴趣爱好,老师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而对于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小立大志。讲到这里,于漪女士给我们分享了陈景润同志在6平米的锅炉旁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并赞美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爱国主义的魂!
二问老师为谁而教?
于漪女士鼓励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花更多功夫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让学生的心灵美好起来,让孩子们心中有盏灯。好的教育有超前意识和滞后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更要耐得住寂寞、批评和委屈。
较后于漪女士也和我们一起展望未来——希望我们的教育能为我们的国民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结束了于漪女士的演讲后,就开始了各位嘉宾正式的专题发言。
第一位专题发言嘉宾是戴立益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立志、明理、求真——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戴立益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基础教育集团主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任、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监督委员会主任,民进普陀委主委,在演讲之始,带大家再次学习了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发表了“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总体要求等等。
在大学办学当中,戴立益先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和理念的打造,都做足了功夫,将中国文化智慧的传播,融入到了方方面面。他在较后也强调了服务育人,把“劳”纳入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校的后勤服务也尤为重视。
戴立益先生为教育实践的点点滴滴,让人钦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是他一直奋斗的目标。
第二位专题发言嘉宾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先生 ,他讲演的主题是“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上的四个价值判断”。在讲演当中,倪闽景先生先为我们解读了“德”字,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之后他提出“四个价值判断”:生命有缝,阳光才能照进来;立德树人,呼唤有灵魂的教育;课程是势能,讲究高度、结构和系统;教学是动能,讲究宽度、程序和方法。围绕这“四个价值判断”,倪闽景先生为我们分别带来了四个故事: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59分原则、挪威的蓝裤子和红裤子、郝老师和钱文忠。
通过这个这“四个价值判断”和四个故事,倪闽景先生让我们对教育上“立德树人”的概念理解得更为通透。他在较后提出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平台,通过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要让孩子们体验学习的内在快乐和生命价值,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此次演讲李希贵先生首先讲解了在学科教室中,对他们来说第一个挑战就是避免“路径依赖、用昨天的方式解决今天的问题”。之后李希贵先生展示了北京十一学校全员育人组织构架图,全面介绍了自己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举措。李校长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一些教育的“顽疾”,比如学校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脱节等等,并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之后李希贵先生强调了从教学走向学习,让学科教室里的教与学指向核心素养,让学科教室成为“创客工场”,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上为学生赋能。“教”通向“学”的道路上,李校长通过自己的学生的例子,让大家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
首先出场的是中国香港大学荣休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程介明先生,他带来的演讲话题是—— “学习的革命:为何?如何?”
社会变了——
用非所学、转工转行、间歇就业、创业单干、失业啃老等问题;
世界乱了——
毫不掩饰的保护主义、横行霸道的战争侵略、不由分说的跨国干预、明目张胆的压制中国等问题;
科技狂了?——
虚拟世界超越现实,真假难分、机器智能在很多领域超越人类,取代人工、大数据超越个人,隐私难以等问题。
对于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程介明先生做了非常详实的回答。
下一代,必须是新一代。其对比了各个国家的教育和素养标准,教育的发展历史,对于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有充实的学养、诚恳的修养、积极的品质、健康的价值观等问题,也做了进一步解释。让在座的我们非常受益匪浅。
接下来登台的是大家所熟知的万玮先生,作为民进会员、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此次他演讲的主题是“做世界水准的本土教育”。
万玮先生在演讲的开头,也引用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内容——“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
”
之后引出了代表世界水平的PISA 考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并且对比了各个国家的在科学、阅读和数学上的不同指数。在展示了这些国际教育的数据之后,万玮校长借用任正非对于“华为孟晚舟事件”的的回应,分享了他对“国际化”的理解:
要解决在西方遇到的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西方的价值观,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
其演讲内容围绕“立德树人、人尽其才、护长容短”展开。其演讲的核心观点强调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平等沟通、挖掘并识别学生潜能。每个孩子都有天赋才能,有自己的长处,但往往天赋、特长越突出,缺点、短板也越明显。现在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孩子在学术方面的“长”,这种“长”得到了爱护,但其他方面的“长”都被扼杀掉了,对于这种新颖的教育理念艾老师也非常认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神童”,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人格健全、积极幸福的孩子。
汪涵分享了他在对儿子小沐沐的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并坦言自己也在探索媒体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而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是个教育者。见多识广的汪涵先生用很多现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
对于教育,他也提出一些质疑: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被动一点?教育不是教育学者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的问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面前同样,应该人人平等。他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告诉大家,美好生活的底色应该有两个——第一个是有尊严,第二个是有诗意。有诗意,才有活下去的动力。教育给人带来尊严和诗意。
在教育上工作,汪涵先生也在不断努力着,比如拯救方言这一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
较后,汪涵先生说:教育较终就是让孩子内心有信念。每一个读书人或者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金色的种子,能够发芽成一个“宏愿”。希望所有的孩子像我胸口戴的这个徽章一样——“在正道上行”。
观众:
好医院收重病人,好学校收好学生尖子生,好学校改了就更好,坏学校懒得改,中等学校因为要出成绩,很怕教改,疲于应付政策,那么到底怎么改?
倪闽景:
天天面对坏的问题处理,但他表示再坏的学校也有好老师。教育机构和领导、家长还是过度关注了学校排名,其实应该是校方自己强化自己的意识,用心办学。
很多国际学校,不升国旗,不讲国语,无少先队,怎么做接班人?
万玮:
有些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早早给孩子加入了外国国籍,这种做法我很不提倡。我平时接触到的精英阶层大部分都是接受的国内教育的,他们中有部分人加入了外国国籍,可他们还是会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读书,接受国内的教育,所以我对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还是很乐观的。
袁振国:
1.不要一叶障目,这是个别现象,所有在中国办学的学校都受到法律监督的;
2.文化自信,我们教育办得很好,很多国外媒体已经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才是他们忌惮的方面;
3.我们有着更科学与更高效的管理,学校会越办越好。
40年跨度,教育生态发生了巨变,但如今山区老师穷,城市却有过亿收入。有人提出了教育产业化,以后的教育何去何从?
戴立益:
培养教师过程中,注重职业性、品行。
李希贵:
教育不走产业化道路,也不可以走,国家已经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应如此。
10岁后小孩难沟通,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
徐红:
校方不能全包孩子的成长教育,家长也应该参与其中,应该和孩子做朋友,不要在教育过程中压制孩子,以成绩为尊。我们学校通过家委会,举办活动,增加孩子与家长的互动,提倡宽容与护长容短。
★推荐阅读:
2019年国际教育新起点!聚焦远播第100届国际学校择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