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四岁的时候从贵阳搬到了广州,直接被放入了粤语的环境里。那个时候每天去幼儿园我都很恐惧,上学总哭。我跟妈妈说,我要回去,我要回去,我要回贵阳!”
深圳博石学校 筹备办公室
回想起这段儿时“难忘”的经历,Jenny正坐在博石学校的筹备办公室里,不时地回头望向那仿佛近在咫尺的碧蓝港湾。现如今,她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惶恐,并且熟练掌握了两种语言(中文、英文)和两种方言(粤语、贵阳话)。
她说自己四岁的经历现在想来其实就是沉浸式教育,也许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便跟这种教育模式结下了缘分。在美国拿到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她逐渐地从一线的老师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不停地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习和探索,无时无刻地体会到这份教育事业带给她的感动和力量。
深圳博石学校筹备组成员
以下是对Jenny的采访实录。
Q1从业近十年了,从你的角度看,“沉浸式教育”到底是什么?它和别的二语教学理念有什么不同?
答:我是2011年出国读研的,当时“沉浸式教育”在美国都算是个比较新的概念。那会儿在美国,绝大多数学校会把语言当成一门学科去教授。比如在课堂上你得去教授语法,介绍词汇和句型等等。
拿到硕士学位后,我去了位于旧金山的中美国际学校(Chines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担任中文全科老师,这所学校有着40年“沉浸式教育”的经验,对我影响很大,也是在那儿,我了解到了“沉浸式”的本质——这种教育模式下语言不再是一个学科或者教学目标,而是一种工具和媒介,我们不再是单纯的中文老师,而是用中文去教授不同学科的内容,比如用中文讲故事、做数学游戏、做科学实验等等。
沉浸式的模式能把学生放在一个自然的语境中去让他们习得这门语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你会发现较终习得的不仅是语言,更是语言背后丰厚的文化传统。
Q2对于接受“沉浸式教育”的孩子和他们的老师,你觉得他们各自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这种挑战在中国和美国会有不同吗?
答:中美两国沉浸式模式下,较大的一个不同是沟通的难易程度。在美国,作为中文沉浸式的老师,幼龄段的孩子有时候听不懂中文而用英文来跟老师沟通,老师都是能听得懂并给出回应的。但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外籍老师都不会中文,尤其在刚开学的时候,英文沉浸的环境无论对外籍老师还是学生们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
博石儿童中心 教室效果图
这需要我们的外籍老师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去设置一个让孩子们感到安全舒适的课堂环境,同时也需要他们给与每个孩子较真诚的关爱与耐心。
回国以后,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且独特的现象——在美国工作时,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照看孩子的基本都是父母。而回到国内,很多家庭都是长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或者保姆阿姨来照顾和接送孩子,这其实有时候无形中给家校沟通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以前常发生的情况:同一个事件经由第三方(长辈或者保姆)再转述给家长,信息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丢失甚至是误解。
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家校互动与沟通,让中国本地的家长们对学校更了解和信任,让我们的工作更贴近与适应中国家庭,是我回国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Q3博石儿童中心的“沉浸式教育”具体是怎样的?
答:“沉浸式教育”模式也有很多种,基本都是按照母语和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 )的授课比例来区分。博石儿童中心的“沉浸式教育”模式是对半分的,孩子们一半的时间是在中文语境中学习,另一半时间会用英文学习。
我们选择的课程体系是来自于Fieldwork的国际幼儿课程IEYC(International Early Years Curriculum),它的框架与课程内容非常灵活,主题式单元能与沉浸式模式很好地结合。比如“我身边的世界” (The World Around Us)这个主题下,中英文两个主课堂可以密切配合做非常多有趣的项目式学习,并且针对于中国本土乃至具体到深圳本地的城市特色去做教学安排。
Q4博石儿童中心的绝大多数孩子会是中国籍学生,突然被放入一个英文语境下,孩子们的反应会是怎样的?适应的时间会是多久?
答:沉浸式教学对学生而言,毫无疑问是更具有挑战性的。尤其是幼龄段的孩子,被陡然放到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里,刚开始出现抵触、不适应、哭闹等等都是非常正常的。
筹备办公室 模拟教室
我见过有些两三岁的小朋友,刚开始光是在走廊里看见一名外籍老师,都会吓得大哭。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外国人,对于一个肤色、身高、长相都很不一样的陌生人,孩子第一反应当然是害怕的。
这也是为什么博石儿童中心选择在2岁小小班不设置双教室,而是让中英文老师以及生活老师都同处一个教室,用一年的时间让孩子们去适应,“啊,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语言,还有一些跟我长得不一样的人。” 对于2岁的孩子,让他们先习惯这件事情,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在这个基础上,孩子到了小班、中班和大班,再开始中英文两个教室的切换就会顺畅得多。当然,毕竟都是不到6岁的孩子,考虑到刚开始的分离焦虑,我们在9月的日程安排上,也会对小、中、大班做一些适当且符合孩子年龄段的调整,以帮助所有孩子以及家庭顺利过渡开始校园生活。
Q5之前在美国工作八年,遇到过什么挑战?加入博石后又会面临什么挑战?
答:在美国工作,尤其是较开始的一两年,我觉得较大的挑战是去适应那里的文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那会儿还是班级老师,我在放寒假前买了一些圣诞节的装饰,准备布置教室,正巧被教学主任路过看到了,他跟我说:“Jenny,我们不在学校公开庆祝圣诞(或任何别的宗教节日),因为需要考虑和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后来我才知道,学校里的孩子有许多都来自犹太家庭,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他们都是从不过圣诞节的。
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八年,我觉得获得了一个特别宝贵的习惯,就是“不去对别人的生活做理所当然的设想或猜测”。不要因为自己庆祝圣诞节就觉得所有人都过圣诞节。同理,见到一位三四十岁的女性,不要上来就问人家“你的孩子多大了”,可能她根本就没有或不打算要孩子。
在学校面对学生和家长,我也会格外注意,比如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不唐突地问任何一个孩子“今天是爸爸还是妈妈来接你呀?”这样的问题,每个家庭的组成都不一样,也许这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或者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虽然这些不是普遍的现象,但好的教育本身就是要去关注和看见那些“不一样”,较大化地去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与家庭。
今年是到深圳工作和生活的第三年。2019年刚来的时候也是参与一所学校的创立。两年之后,我又开启了一场崭新的创校之旅。
深圳博石学校 建筑效果图
对于新学校来说,较大的挑战之一是获得家长的信任。他们选择把自己的宝贝孩子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交给一群陌生的老师们,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的。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一天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在每一次与家长们的沟通与交流中,去一点一滴地建立稳固的相互信任感。
Q6进入教育行业十年了,有什么难忘的时刻吗?
答:现在回想,几乎所有难忘的时刻都来自与孩子们的相处。在我19年回深圳后不久,有一天收到了一位美国学生的邮件。我先后两年当过她的班级老师,离开纽约前参加了她的小学毕业礼,几乎是看着她长大的。
她的邮件是用中文写的,我特别记得里面的一句话,她写道:“郭老师,每天起床都想你”。这句话其实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让我可以继续面对每一天的挑战。
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下来,努力平复情绪,没有让眼泪夺眶而出。看着窗外繁忙的赤湾码头,她继续说道:
“选择加入博石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上周去了儿童中心,拿着图纸去确定每间教室里安装电视的位置,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新鲜同时更是令人激动的事情。去确认每一个细节,这就是我在博石的一个扎扎实实的开始。”
报名参加博石儿童中心说明会,与教育团队面对面沟通交流
7月20日 周二 上午10点-11点
7月22日 周四 下午15点-16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