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前20年的粗放式增长已经过去,站在今天这个行业拐点上,我们作为学校运营者需要深刻思考这三件事:
1. 洞察和顺应大势,明了行业未来的10倍速变量;
2. 盘点和打造能单点破局的核心能力;
3. 结合外部变量和内部能力,为未来的战略竞争力布局。 未来10年一定会跑出强势领导者品牌,打造战略竞争力不仅需要领导者对大势的洞见,也需要战略定力,更需要在制定每一个决策时坚守长期主义。
——摘自IEIC大会演讲嘉宾 高海军先生
10月17日,第四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举办。第四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远播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本次大会以“守望教育初心·成就孩子梦想”为主题,集聚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国际视野探讨教育话题,直击当下教育的痛难点,共话未来教育蓝图!
大会线上线下累计2500万流量,现场众多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与教育大咖、专家学者等面对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讨教育困惑,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
在本次大会上,爱迪教育集团联席CEO高海军先生受邀参加教育者论坛:国际化学校建设发展论坛,为教育行业从业者带来了主题为《面向未来,国际学校要打造什么样的战略竞争力 ?》的演讲,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内容。
高海军
爱迪教育集团联席CEO
ISPI国际绩效改进协会-中文审查官
大会上,高海军先生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并以“国际学校战略竞争力 = 外部10倍速变量红利 + 内部核心能力”这一公式为核心,展开了深度讨论:
1.外部大势:哪些要素在十倍速变化?
2.内部能力:是否存在单点破局的核心能力?
3.战略竞争力: 如何找到外部大势与内部能力的交叉点?
那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来看看爱迪教育集团联席CEO高海军先生的精彩解读!
▲高海军先生精彩演讲
对未来十年有全局性影响的
九大外部变量
大家一定发现了一个现象,近年来教育政策的变化比过去更频繁了,尤其是今年的“双减”政策、民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政策变化,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看清未来的路就得先看清当下我们到底正在经历着哪些变化?有哪些巨大的外部变量深刻影响着未来国际学校的发展?
今天,我就借用商业上进行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与大家一起从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几个方面来看国际学校行业发展中的外部变量。
首先,我认为教育政策是最大的“势”。近两年,各种教育重磅政策接踵而来,作为学校运营者,我们要把自己的视角拔高,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深入理解政策底层逻辑,才能把握大趋势,而不是迷失在各种纷杂的猜测、传言、解读中,避免犯“逆大势”的战略性错误。
这两年的很多政策大家可能感觉突如其来,但其实很多教育理念、指导方向早就已经在推广了,勿谓言之不预。譬如减负,从十八大会议以来一直在说,但事实上很多同学和家长的感受是每轮“减负”都变成“加负”,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情况?因为教育阵地被分成了两部分,校内教育+校外补课,起点、终点都不变,校内减的量就都加在了校外机构里。这种与政策主旨背道而驰的社会现象已经影响到了人口生育率、共同富裕这些国家大计,这才导致引发自上而下的强力矫正。
从这个角度,我们把最近的教育政策串联起来看,就能看到其顶层设计上清晰的内在逻辑,所有的政策都围绕三件事:公平、效率、调结构。
要保证教育公平,因此控掐尖、控跨区招生、学区房降温、多校划片、限制公参民学校建设;
要避免社会效率损耗,因此“双减”、防“内卷”、学前教育普惠化、控过度学科培训、强调不能“透支”孩子;
要调结构,因此严控资本染指义务教育、归还学校教育主阵地、鼓励推广素质教育、做好普职分流;
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领会了政策的底层逻辑和中长期意图,才不会在政策变化中迷失,才不会逆势而动还抱有幻想,避免犯“逆大势”的大错。
理解了上述逻辑,我们就不难理解国际行业未来10年,与政策相关的三个大变量:
变量1:严控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涉及教育之国本,涉及到打什么旗、走什么路、教育什么等国家根本利益,严控外资、禁止关联交易、禁止VIE控制、禁止境外教材、禁止掐尖招生、严控学科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在这个大背景下不难理解。我们作为学校运营者,识大体、顺大势方是正解。
变量2:归还学校教育主阵地
痛下决心“双减”,这对学校而言是正本清源、重回主阵地,是责任更是机遇。
变量3:素质教育被前所未有地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实际上前行缓慢,高考指挥棒下,公立体系应试导向难以撼动,素质素养只能是陪衬。这方面,国际学校具有天然的优势,更容易做到素质教育的表里一致。
另一方面,AI人工智能时代正在让很多职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有人文情怀、有艺术审美的眼光、有理性思维、又敢于质疑批判、勇于探索、会解决问题这些核心素质,才能在10年后20年后让孩子有能力驾驭AI而不是被AI驾驭。
看完了政策,我们接下来看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要素。
变量4:中国经济崛起不可阻挡,“中国心”教育内核在强化
这张图是过去40年,中国跟几个发达国家GDP的走势图。中国这条红色的昂扬向上的曲线,已经把英法德日远远抛在后面,并且快速拉近与美国的差距。按照这样的趋势,中国的GDP很有可能只需要六至八年时间就会赶上美国,而全球新冠疫情还在加速这个过程。 “看多中国”,不错过中国发展的大机遇,是未来20年最大的大势,懂中国、扎实的中国文化是未来人才的底层能力。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是中国教育的根、是未来人才的根。
变量5:持续改革开放需要具有国际理解力的人才
中国心教育内核并不意味着逆全球化。全球一体化是个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国际大趋势,即便是特朗普疯狂的逆全球化政策,也只是大趋势中的小浪花。这两天中美不又开始洽谈了吗?
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也是个大趋势,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文化自信绝不是拒绝“国际化”。
我认为对于国际学校的育人目标来说,我们要培养国际理解与沟通的当事者,未来需要“懂世界”、具有国际理解力的“世界人”。
变量6:教育消费升级,“见世界、好教育”的底层需求逻辑并未改变
供需差异没变、中国家长的焦虑没变、中外高等教育水平差异没变,这四个没变是未来国际教育长期发展的基础。另外,政策驱动的一刀切教育公平化也会挤压一部分高端家庭进行教育消费升级。
变量7:疫情短期可能动摇出国信心,但长期大趋势依旧向好
聊国际教育不能避开现在的疫情。我们将海外疫情曲线与百度留学搜索指数放在一张图上看,发现两者呈现显著负相关。
第一阶段,海外疫情持续恶化,出国留学信心低迷;第二阶段,疫苗普及,海外疫情好转,出国留学信心恢复;第三阶段,德尔塔反扑,海外疫情再次失控,出国留学信心再次动摇。
当然最近我们又听到了特效药的好消息,似乎又看到了曙光。但专家预测,即便疫苗和特效药顺利,疫情完全控制也需要几年的时间,短期内新冠疫情影响存在将是客观要素。但当我们拉大视角,用10年的大尺度看趋势,仍然不难得出这只是大趋势中的小波动的结论,国际教育大趋势仍然向好。
变量8:AI语音科技/英语教育标配,降低了英语的重要性
我们要敏锐地看到这样的趋势变化正在发生:过去20年,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技能优势被强调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在外企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随着全民英语教育标配水准的大幅提高,国家对英语主科地位的逐渐淡化,以及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AI语音/翻译技术崛起,英语正在回归“交流工具”的属性,英语好不再成为巨大的个人优势。全英文、全外教国际学校优势和红利将逐渐消失,家长择校不再片面追捧国际氛围、全外教、纯英文,回归理性将是长期趋势。
变量9:学校数字化转型
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渗透进各行各业,尤其电商、交通、餐饮等消费领域更是成熟。但似乎学校的信息化还只停留在1.0阶段。未来学校也会被数字化浪潮所裹挟和重构,应用科技提升学校教学、运营、管理水平是大趋势。
上面我总结了9个对行业未来10年有全局性影响的大变量,尤其是其中的6项我认为将是10倍速级别的外部变量,包括:严控义务教育、双减归还学校教育主阵地、素质教育被前所未有地重视、中国心教育内核在强化、英语重要性降低、数字化转型趋势。
我们作为学校运营者,埋头走路的同时还要抬头看天,在繁杂琐碎的学校运营事务中抽身出来,用“上帝视角”敏锐地看到大趋势,做出顺应大趋势的学校发展战略布局。
内部能力:单点破局的核心能力
看清外部10倍速变量后,如何快速破局,抓住风口,乘势而上?这就得考验内部核心能力了。 我们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我们靠什么胜出?选择弥补短板?还是单点突破?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家长,在教育展上看了几十家学校,又参加了N多场开放日和宣讲会,然后他发现大家都在讲课程、师资、理念、设施、成绩,你有的我也有,我有的他也有,似乎都差不太多。
如果你问家长某个学校怎么样?如果家长第一时间讲不出来明确的关键词,就像提到汽车安全我们就能想到沃尔沃、提到服务就能想到海底捞,那这个学校品牌在家长心中的形象就是模糊的,缺那根有区分度、打进家长心底的钉子,那个就是我们的核心能力。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天天讲的课程、师资、理念是我们的核心能力吗?管理大师Jay Barney博士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标准模型。他认为,每个企业都有很多资源或能力,但只有同时符合VRIN四个标准,有价值、有稀缺性、不可替代、复制成本高,才算核心能力。
按照这样的标准,课程是核心能力吗?显然既不稀缺,复制成本也不高,也不是不可替代;
校园硬件是核心能力吗?复制成本可能高了点,但显然并不稀缺,更不是不可替代;
很多学校热衷掐尖,掐尖是核心能力吗?显然既不稀缺,也不是不可替代。
一个令人扎心的事实是,按照这个标准,可能很多学校并没有显著的核心能力,这就是行业整体同质化的根本原因。
以北京爱迪学校为例,我们在思考学校战略的时候,也用VRIN认真地盘点了我们的能力圈,最后我们尴尬地发现,在几十个能力当中,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单点破局”的核心能力。
升学性价比、持续投资双语海归师资、坚持真素质教育可以归纳为爱迪的三个准核心能力。
第一个准核心能力:升学性价比。
这张图是我们2021届毕业生Offer分布图。有7%的同学进入到QS全球大学排名的前20,也就是清北同档或更好的大学;75%的同学拿到QS全球大学排名前50大学的Offer,对标清北复交浙大这类同档大学,95%的同学拿到QS全球大学排名前100大学的Offer。
爱迪学校是一个大学校,我们每年12年级毕业班有十来个班,两三百个孩子,我们这样的大校没法靠“掐尖”提高升学成绩,“掐尖”无法把这么大体量的“普通”孩子推上对标清北复交浙这类一线国际牛校。所以这种升学“产出”,其实就是家长眼里的升学性价比。
第二个准核心能力:持续投资双语海归师资。
爱迪学校在师资策略上一直很坚定,以双语海归为师资主体,在爱迪学校,我们不把教师薪酬看作成本,一直以投资的心态持续提升薪酬分位和人才密度。因为我们认为:
一方面,投人工就是投研发,因为学校的研发费用是隐藏在教师人工成本里的;另一方面,投人工就是投核心资产。学校的核心资产是人,但这个资产没进资产负债表,只是隐藏在人工成本里进了损益表。 第三个准核心能力:做真素质教育。
我们提供上百门选修课,6个国际课程授权中心、6个国际国家考试中心、23项国际竞赛考点、学生社团分为12个学院,30个社团,本着“让每个孩子都被看到,被托举”的信念做真素质教育。
以上三个,勉强算爱迪的准核心能力,但还不能算可以“单点破局”的核心能力。未来我们还必须强化长板,在客户心智中牢牢钉下那根钉子。
战略竞争力: 外部大势与内部能力的交叉点
讨论完外部10倍速变量和内部核心能力,最后我们看面向未来的战略竞争力。有一个战略竞争力公式与大家分享:外部大势10倍速变量 + 内部核心能力 = 未来战略竞争力
我们需要把外部变化和内部能力结合起来,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外部大势的10倍速变量有哪些?
眼下有没有符合VRIN的核心能力?如果没有,哪个勉强能算?
未来的10倍速变量对这个核心能力是强化还是削弱?
着眼未来10年我们应该塑造什么样的战略竞争力?
还以爱迪学校为例,我们是这样思考的:
严控义务教育:对爱迪这样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将不是重点增长点,做“精”而非做“大”;高中有升学刚需且政策宽松,将是中长期的增长点,进一步打造升学长板;
“双减”政策归还学校教育主阵地、素质教育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这都给了爱迪这种以素质教育为内核的学校更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中国心”教育内核在强化、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在降低:这给了爱迪这个坚定地以海归双语教师为师资主体、以融合课程为内核的学校更多机会,这对很多外籍师资为主、纯英文的学校未必是好消息;
数字化转型趋势:这是未来大趋势,一定要做,不做这个就相当于进入了汽车时代还在坚守马车一样。爱迪已经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中长期战略,全面探索和实践,用信息科技全面提升教育和服务标准。
当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以上只是我从爱迪学校的角度产生的思考,我相信每个学校的运营者也都有不同的考量。
最后,我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观点。国际学校前20年的粗放式增长已经过去,站在今天这个行业拐点上,我们作为学校运营者需要深刻思考这三件事:1. 洞察和顺应大势,明了行业未来的10倍速变量;2. 盘点和打造能单点破局的核心能力;3. 结合外部变量和内部能力,为未来的战略竞争力布局。 未来10年一定会跑出强势领导者品牌,打造战略竞争力不仅需要领导者对大势的洞见,也需要战略定力,更需要在制定每一个决策时坚守长期主义。 最后我用黑石集团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一句话与各位同仁共勉:“当面临两难选择时,永远选择长期利益!”
在国际教育领域,爱迪教育集团联席CEO高海军先生有着丰富的办学及管理经验,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够给在教育路上的同行者提供一些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