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
  • 进家长群

学校开放日

    新闻资讯

    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先生:母亲的使命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爱的教育

    发布日期:2021-11-11

      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可以成为好母亲,甚至跨越母亲的种族、母亲的财富、母亲的学历、母亲的师资、母亲的社会地位等等,即使是一个文盲的母亲都可以培养出天才的儿童,因为母亲的使命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爱的教育、习惯的教育、品格的教育。——摘自第四届IEIC·深圳峰会演讲 张文质先生

      11月7日,第四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深圳峰会圆满落幕!本次大会以“守望教育初心·成就孩子梦想”为主题,汇集了众多教育界大咖、专家学者、学校校长等,以创新化、国际化、专业化视角深度探讨各类教育热门话题,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问题答疑解惑,立足当下,共话未来。

      在本次大会上,学者、家庭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教师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张文质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的演讲,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内容。

      张文质

      学者、家庭教育专家

      生命化教育发起人

      教师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

      大会上,张文质先生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展开了深度讨论:

      1.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家庭”,然后才是教育

      2.母亲是“天然”的,父亲是被“造就”的

      3.要从生命性去思考母亲与父亲的意义

      1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家庭”然后才是教育

      我从事教育研究时间将近40年,最早研究成人教育,然后研究职业教育,90年代开始研究高中教育,接着研究初中、小学教育,最后发现教育的根源在家庭,所以将近20年时间,我的专注力在家庭、儿童成长等儿童命题上。

      ▲摘自张文质先生演讲PPT

      可能有朋友调侃说我研究教育的模式叫“节节败退”,从社会教育逐渐退回到家庭教育,我发现家庭教育才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根。

      教育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即使人类毁灭了,重新诞生人类,他们还是会选择家庭、会选择共同生活、会选择跟爱的人在一起,会选择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因为这是人类的一种天命,天命就是人的一种本性、本能,所以只要有人类存在,这个本能、天命就是不可改变的。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自己的房间”最根本指代的是家,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家庭——这个生命起始的地方。

      结婚生子、共同生活是人类的天命,这个天命跟人类的动物性,或者跟人类的灵性、人类对亲密性的需求是关联在一起的。对于儿童来说这更是本质的需要,不可逾越的对母亲的依恋,这是与生俱来,永不停歇的。

      如果说教育有什么麻烦,甚至说有什么不幸,最大的不幸就是让孩子过早的与母亲分离。孩子跟母亲过早分离所造成人性的撕裂,是不可修复的。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伴随而来各种各样的人生成长的麻烦,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在15世纪,欧洲一个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说:人怎么成长,也许永远是一个秘密,但是如果孩子能够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可能就是一个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那时候他们已经发现,孩子只要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生病的概率低,夭折的数量大量减少,孩子成才率普遍提升。所以学校的创设是从家庭需求的意义上产生的,即孩子不需要寄居在他人家庭,孩子不需要由他人来抚养,孩子的成长不需要由他人代责,父母随时都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

      现阶段对人成长的认知是有很多科学依据的,哈佛医学院发现很多孤儿与正常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高、体重都大大低于正常的儿童,甚至有一些寄宿学校孩子早期的身高、体重都会跟正常走读的家庭孩子有很大的差异,这差异的背后并不是学校的养育出现了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出现在孩子缺乏了跟父母的亲情,孩子缺乏跟父母的共情,孩子缺乏父母对他的抚摸、亲吻、鼓励以及可以感受到的那种疼爱,这一切实际上都会影响到孩子心智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体重、身高、情感、人际交往、对学业的自我期待。

      母亲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母亲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神,母亲意味着安全感、意味着有助于孩子建立一个正常的、积极的生命系统。

      早期的影响就像印刻一样,既深刻又深远,同时又不可估量,具有一种深发性,所谓深发性是人性本身变动不居的能量,这种的生命能量里是五味杂陈甚至有时候会是鱼龙混杂,它需要一种引领,而这种引领最核心来自于家庭、母亲,来自母亲的爱,爱激发了孩子的正向发展,孩子的生命就有正向、自我提升的系统。但如果向反向发展,孩子可能就会坠入永恒的深渊。

      就像阿德勒说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佛洛依德也发现孩子跟母亲分离后所造成的生命空洞,只有用母亲的爱可以填补,在早期的亲子关系里面,孩子缺乏母亲陪伴、缺乏母亲的爱,这个空洞就会成为他一生的创伤。所以英国的儿童分析大师温妮科特说:其实青春期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很可能是在三岁之前就种下的种子,只是这个种子慢慢地长成一棵巨大的黑暗大树,所以我们对孩子关注的核心可能要从早期的培育、陪伴开始,因为只有从这样的源头开始,人类才尽可能避免犯最大的错误。

      2母亲是“天然”的,父亲是被“造就”的

      母亲的母性蕴含在所有的女性身上,母亲天生就可以成为一个够好的母亲,当然“够好的母亲”在英国人的表述里所谓“够好”就是“及格”的母亲,“及格”是你能够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可以接纳孩子、不断鼓励孩子,这就可以成为“及格”的母亲,所有的爱都建立在陪伴的基础上,没有陪伴就没有爱,没有陪伴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是以爱的方式来输送,是以爱的方式来成全孩子的一生。

      ▲摘自张文质先生演讲PPT

      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可以成为好母亲,甚至是跨越了母亲的种族、母亲的财富、母亲的学历、母亲的师资、母亲的社会地位等等,即使是一个文盲的母亲都可以培养出天才的儿童,因为母亲的使命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爱的教育、习惯的教育、品格的教育,在家庭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教育。

      但是父亲不一样,父亲是被赋予的,父亲因为有了孩子之后才成为父亲,所以父亲一生都需要学习成为父亲,需要不断的被教育,最终才可能长成。他跟母亲是不一样的身份,母亲本身就是爱,而父亲则强调责任大于爱,责任就是爱,没有付出责任所有的爱都是空谈、甚至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借口。

      2005年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我说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也许不是孩子,而且他们的父母,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广泛的社会调查及跟很多父亲、很多朋友的交流,我把这句话补充一下: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也许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父亲。父亲需要更多的回归家庭,父亲如果没有回归家庭,母亲就会成为一个非常焦灼甚至精神撕裂的人。

      所以我们需要从生命的高度、从身体的角度不断思考父亲跟母亲的意义。刚刚说母亲是孩子的神,母亲是孩子精神的依归,母亲是孩子再出发的源泉,母亲是真正成为家的依据所在,母亲最需要跟孩子建立的是情感关系。但父亲跟母亲的角色不同,母亲是不断要把孩子拉到自己的怀抱里,父亲是需要把孩子送出母亲的怀抱。母亲是港湾,父亲是孩子的肩膀,让孩子看到远方的人。

      3要从生命性去思考,母亲与父亲的意义

      我重新阐释女主内、男主外的俗语,我的观念是:母亲是建立健全孩子的精神世界,父亲是使得孩子在精神上,人格上、社会责任上成人。所以母亲完成孩子情感教育、习惯教育以及最重要的品格教育,父亲就需要引领孩子走向远方,父亲身上更多会赋予责任、勇气,赋予面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判断跟处理能力,父亲更多会意味着坚毅、决断、理性。

      ▲摘自张文质先生演讲PPT

      BBC曾经做过一档非常有意味的节目《父亲的力量》,节目里面一个典型的案例,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母亲跟孩子是怎么交谈的?母亲有时是痛哭流涕、有时候是非常焦灼、或者非常沮丧。跟孩子讨论的话题普遍都是我对你这么好、我这么疼爱你,你怎么对我这样?你怎么忍心伤害母亲的感情?讨论的重点是在感情关系,因为母亲跟孩子是一种感情关系。但父亲就不一样,父亲更多是判断这件事情的对错,如果认为这件事情是错误的,父亲更多会做出决断,当机立断,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就要截断孩子的行为,所以父亲是个立法者同时是执法者。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说的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母亲只要给孩子爱就够了,母亲怎么温柔对待孩子都没有问题,但你不能要求母亲对孩子既要温柔又要严厉,这样就会很撕裂。所以一些父亲缺失的家庭,母亲就会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一个父亲来,她既是母亲又是父亲,但这个父亲是病态的形象,焦灼、粗暴,甚至跟孩子的关系从原来的紧密关系,很容易就变成敌意的对抗关系,有人说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孩的话,她的性格很可能非常像母亲;如果是男孩其性格会变得非常的懦弱,所以有人说所谓的巨婴都是在缺乏父亲的家庭由母亲培养出来的,母亲需要一个巨婴,巨婴给母亲安全感,巨婴同时又把母亲变得更加绝望。

      亲子关系越亲密,证明父母的教育做得越好。想要教育孩子,父母首先需要成为范本。教育孩子越早实行孩子越容易被教育,孩子可以借由父母爱的力量顺势成长。

      最后归纳一句话:这不是一个机会,而是责任;这是机会,更是责任;所有的责任,都是机会。

      张文质先生利用研究教育的40年丰富经验,向大家分享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家庭教育的本质,希望对各位教育工作者、家长们有所启发。

      以上就是有关于第四届IEIC·深圳峰会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选校咨询、生涯规划、留学、背提、研学服务,点击下方咨询入口,远播老师会第一时间致电为您答疑解惑!
    第四届IEIC·深圳峰会

    免责声明:
    1. 为方便家长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该页面关于学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学校视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们”、“我校”等第一人称指代学校本身,并不代表远播公司或其观点;
    2. 此网页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参考,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具体以学校官方发布为主;
    3. 若素材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

    家长有问必答
    学校咨询
    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选校咨询、生涯规划、留学、背提、研学服务,我们将收集您的上述信息。若您同意且理解,上述信息将用于本公司为您进行后期回访,从而定制更为贴心的服务。此外,提醒您特别注意,本页面下的学校信息为公开渠道获取并在此展示,并不代表我们与此学校存在任何合作关系。关于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详见 《用户隐私政策》
    上海站 2025.01.11 上海明天广场裙楼2楼▪机遇中心(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99号) 预约报名
    武汉站 2025.03.08 待定 预约报名
    天津站 2025.03.09 待定 预约报名
    成都站 2025.04.12 待定 预约报名
    上海站 2025.03.01 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3楼上海大宴会厅(上海浦东新区花木路1388号) 预约报名
    青岛站 2025.03.01 待定 预约报名
    北京站 2025.03.08 待定 预约报名
    深圳站 2025.03.08 待定 预约报名
    杭州站 2025.03.08 杭州君悦酒店2F · 大宴会厅(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路28号) 预约报名
    广州站 2025.03.15 待定 预约报名

    预约探校
    学校咨询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隐私政策》
    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选校咨询、生涯规划、留学、背提、研学服务,我们将收集您的上述信息。若您同意且理解,上述信息将用于本公司为您进行后期回访,从而定制更为贴心的服务。此外,提醒您特别注意,本页面下的学校信息为公开渠道获取并在此展示,并不代表我们与此学校存在任何合作关系。关于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详见 《用户隐私政策》
    预约探校
    预约咨询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隐私政策》
    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选校咨询、生涯规划、留学、背提、移民、研学服务,我们将收集您的上述信息。若您同意且理解,上述信息将用于本公司为您进行后期回访,从而定制更为贴心的服务。关于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详见 《用户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