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结束,孩子们站在了人生的第 一个分水岭。
不同赛道的选择下,孩子们的培养方式也将产生重大变化。
如果你的孩子继续走体制内教育,将更关注他的短板。
如果你的孩子转轨国际教育,将更在意他的长处。
为什么这么说?
接受体制内教育,意味着参加高考,分分必争。短板学科提高的潜力大,孩子哪里不足,就会把精力和资源投向哪里。
接受国际教育,则需要申请梦校。学校评估时,更看重孩子的长处。标化考试成绩当然也很重要,但是和体制内的重视程度无法相比。这条路上的父母,更注重打磨孩子长板,发展兴趣,挖掘潜能,凸显个性化特色。
所以不是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而是选择的赛道决定了家长注意力的倾斜。
有人问,有没有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兼容这两种培养方向?
当然可以。即使“发展长板”和“弥补短板”看似南辕北辙,但家庭教育中一定有其共通之处。
对此,协和教育总校长卢慧文女士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家庭教育没有普世良方,但是有章可循。
这个章法就家长的“高质量辅助”。
作为拥有多年教育经验的从业者,她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出发,为不同赛道竞争中的家长们找到了“高质量辅助”的正确打开方式。普适性非常强,令人受益匪浅。
01让孩子在濡染观摩中成长
卢校长的儿子当年申请大学的时候,到发榜最 后一天,还是没收到心仪的牛津大学offer。
在送儿子上飞机时,她对儿子说:你要记住现在的自己,无论好坏的18岁的自己。
即使明天你收到了心仪大学的通知书,你也没有比今天更优异,通知书只是一个外界的肯定。也许在人生未来的道路上,它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便利,但它没有改变现在的你。
如果明天你没有收到,你也并没有比现在的自己更差,你的优点、特点将伴随终身。
卢校长认为,十几年的求学路,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在起作用,录取通知书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她向孩子传递了这个想法,让女儿能够更乐观地看待人生的遗憾。
所以有时候,父母不用做什么,自身的心态已经在影响孩子了。
父母的好心态,就是一种高质量辅助。
假设在一个长跑比赛中,所有人都拼尽全力地在跑道上冲刺,突然间,跑道消失了,冲刺线也消失了,无人喊停,也不能停,怎么办?
大家面面相觑。
有人开始放慢脚步,有人停下来问路,有人仍不减速却来不及辨别方向。
如果将孩子的教育之路比作一个长跑,这是“双 减”之后大部分家长的窘境:突然陷入迷惘。既担心孩子已经超负荷了,我还在不断加码;又害怕别人已经跑过了冲刺线,自己落后而不自知。
卢校长认为,家长需要在“过度焦虑”和“彻底躺平”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她给我们出了一个计算题: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孩子在校日期约为一半。一天24小时,孩子在校时间约为1/3。也就是说全年中,孩子在学校里的时间约为1/6,剩下的5/6除去睡眠时间,大概还有1/2的时间在父母手中。
试想,如果父母心态不稳,孩子长期生活在焦虑的环境中,长板也好,短板也罢,哪个都无法突破。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话: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这不仅是对老师的教导,也是对家长的提醒。
大鱼带着小鱼学游泳,就是在前面带路,一边示范姿势,一边引导路径,而不会在岸上指导小鱼。
家长树立良好的心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孩子才能在濡染观摩中成长。
02画一个行为之“框”
这个“框”不只是给孩子的,也是给父母的。
当孩子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你有没有在刷手机、看电视综艺的时候,一味催促孩子再多学一点?
全家人共处的时候,是否有一个时间段是父母和孩子都在阅读学习的?
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家庭,将缺失“能量场”。只要求孩子却不约束自己,显然也行不通。
同时,我们要注意“框”的尺度。
因为“框”太大,孩子会没有规矩;“框”太小,孩子容易被束缚,无法自由发挥和自由成长。
在网上,曾有家长晒出一个给孩子做的规划表,孩子还在上小学,却精细到每10分钟都要计算。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工作中,公司让你制定一个进度表,以“十分钟”为单位,你作何感想?
卢校长提出:家庭教育中,如何把握“框”的大小是艺术,也是技术。
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公平,对于家里的每个人,自由都是相对的,要通过自律换取。
这要求家长同样守诺,定下了规矩,双方共同遵守,才能行之有效。
除此之外,家长对孩子金钱观念的灌输,也是一个“框”。
有家长提出疑问:是告诉孩子家里条件挺好的,不用担心?还是告诉他扶养他的成本已经超过家庭经济能力范围了?
卢校长提出了四个步骤,供家长参考:
第 一,建立家庭存折的概念。告诉孩子零花钱攒起来,可以理财或者产生利息,不同的货币之间可以换算汇率;
下一步,可以邀请他进入家庭活动的财务管理。比如一次旅行、一次家庭聚会如何做预算。
接下来,将一定数额的钱交给孩子支配,但要建立规矩,比如日常开销自己决定,大项的开销需和父母商议后,获得认同后使用。
如果孩子足够成熟,可以和他探讨家庭经济情况。
幼时“谈钱色变”,长大“金钱奴隶”,我们千万不要忌讳和孩子谈钱。
03留一扇沟通之门
我们自问:是否能随时找到与孩子聊上半小时的话题?
很多父母反应,孩子一旦进入初中,就很难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
“不知道聊什么”、“我说话孩子不爱听”、“他喜欢什么都不告诉我”……
在不少孩子眼中,大人们不屑一顾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同等重要,但是很多家长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要在虚拟世界里,投入金钱、时间、情感,直接否定他们。
你的否定,会关上亲子交往的大门。
卢校长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位事业非常成功的家长,苦恼于孩子沉溺于打游戏。她给出的建议是“和孩子一起打,打得菜没有关系,先找到共同语言”。
开始的时候家长很排斥,觉得是向孩子投降。由于别无他法,他最终去做了尝试。
一个月后,他成了游戏中那个总被孩子虐的“青铜”,但是父子之间也打开了话匣子,从聊游戏到其他爱好,再引申到各种话题。
无论怎样,一定要保持和孩子沟通渠道的畅通。
有一次,卢校长遇到一家人带着孩子兴致勃勃地来考学,孩子却故意交白卷。
询问之下,孩子说:“那些都是他们的愿望,我在学校有很好的小伙伴,不想转学。”
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也没有衍生太多“功利心”。
所以和孩子相关的教育计划、申请计划、留学计划,一定要和他一起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总会有想法不同的时候,这时候需要双方妥协。
妥协不等于纵容,是达成共识的另一种路径。
打个比方,带孩子去书店的时候,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们看有意义的“世界名著”,孩子则想选轻松的漫画书。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和孩子达成一个共识:挑三本书,爸爸一本,妈妈一本,孩子一本。这三本书大家都要读,读完之后一起探讨书里的内容。
如此一来,孩子不但可以多读书,还可以和父母之间建立沟通和互信。
通常来讲,8岁之后的孩子,更希望从父母身上看到可以让他崇拜的地方,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指导。
如今,年轻人未来要面对的挑战,是我们当代父母的既有经验无法解决的。坚持用以往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显然不太现实。
与其拼尽精力鸡娃,不如花点时间发展自己,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如此,无论通向哪条赛道,父母都能和孩子并肩而行。
第五届IEIC大会预约通道
5年时光荏苒,教育初心如一。2022年度远播教育第五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将于10月22日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3F(浦东新区花木路1388号)盛大举办!
届时众多上海国际化学校、周边浙江、江苏热门国际学校以及留学等教育机构都将齐聚,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国际本科留学等全阶段。另外将集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等嘉宾,以国际视野探讨教育话题,共话未来教育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