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国育才。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明确并强调这一使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注重办学特色,立足中国实际,深入思考:国际教育该如何办?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王殿军 第六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主旨报告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理事长、国家督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 | 第六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主旨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人口下降、以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崛起等多重挑战。教育从业者必须掌握新技术,以应对这些变化,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还是管理层的决策,都应该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的同时,注重发挥人性化的作用。
围绕这个话题,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国际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国育才,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就是明确并强调为国家育才的重要性,否则就容易偏离初衷,失去教育的立足之地。
国际教育确实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留学目的地的选择、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外教资源的稀缺以及成本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双语教师的培养,以减少对外教的过度依赖。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并非所有外国面孔的外教都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他们的教学理念、热情和专业水平可能并不如人意。
国际教育的发展机遇也是巨大的。中国的应试教育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为国际特色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灵活的机制、丰富的课程、科学的育人模式和先进的技术,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世界水准和家国情怀的人才,就能更好地巩固国际教育的地位、凸显其价值和作用。
与之相对应的,如果国际教育变成了洋应试教育,只关注标准化考试的分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那么这种教育就没有意义。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凸显国际教育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先锋队。我们要强调特色办学使命,站在中国大地上思考:国际教育该如何办,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只关注招生、师资等日常琐事,虽然这些问题不可忽视,但更需要明确的是发展方向的问题,这才是生存的根本。
在国际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要强调其教育属性。国际特色学校在借鉴和比较国际教育的同时,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这一基本要求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往往难以实现,在“唯分数论”的环境下,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活动时间。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人才培养问题。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国际教育从业者需要迅速适应,避免AI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加剧学生负担。我们应利用AI技术改变应试教育,优化育人模式,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技术应助力我们摆脱“唯分数论”的困境,而非陷入新的分数追求。
我们必须关注现代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国际教育领域。人和机器毕竟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发挥人的优势,证明国际教育的独特价值,重视机器无法取代的素养能力。
这些素养,包括价值观、人际关系和学术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价值观,机器是很难实现的。只有真正贯彻国际教育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考虑行业需求。尽管目前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对于优秀学生仍需重点宣传,展现国际教育的价值和影响力,以纠正对国际特色教育的偏见。国际教育应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独特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
其次,外教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培养双语教师的紧迫性。作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理事长,我期望未来能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双语教师,正如新加坡国际教育的成功案例所示。新加坡曾依赖外教,但后来他们认识到,培养真正懂得国际教育、具备双语能力的本国教师,比依赖外教更具有长远价值。
去年我们带着校长领导力班去国外学习的时候,体验了英国教师培养体系的先进性,该体系从发展动力、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专业功底等几个方面赋能教师,并特别强化双语教学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并思考。
作为既管理过公办学校又管理过国际学校的校长,我深信国际学校具有巨大潜力,但校长的能力和远见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必须制定校长培养计划,以提升其领导力和战略视野。
特别提醒大家,保生存、保发展最主要原因是行业要自律。教育本来就是要塑造人的,人不可能没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不可能没有国别,所以在这点问题上,大家一定要重视。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教育认证体系,目前,国际教育认证体系中常提到的Cognia、WASC等都是国外的标准,它们与中国市场和教育实践存在差异,难以准确评估中国国际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让学校用心、政府放心、家长安心,需要有标准,需要有质量保障体系,需要有评价评估体系——这标志着中国教育认证向国际化、专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