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中,育儿的一大麻烦是什么?
成本太高?精力不足?成绩?入学?心理健康?每个人的答案不同,但单拎出任何一项都足够引发“家长焦虑”。
数据显示,10个焦虑的父母中,9个是妈妈,只有1个是爸爸。
为什么妈妈焦虑的比例如此之高?
一方面,男女之间的性别优势不一样,母亲的观察力和同理心更强,容易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都能“如数家珍”,导致妈妈看到的问题比爸爸多;
另一方面,虽然“家庭教育”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但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男性总体在子女教育的参与度上,仍远远不及女性。参与的少,焦虑的比例自然就低。
双重夹击下,妈妈的情绪变得相对脆弱,容易“爆炸”。
虽然底层原因摆在这,但是妈妈的角色仍然有些费力不讨好,一提到家长焦虑,很多人眼前浮现的是歇斯底里的女性形象。
小孩的日子不好过,仿佛成为了对妈妈的“专属指责”。
很多妈妈感到委屈:我为孩子付出这么多,但是孩子不太理解我,反而更喜欢“猪队友”爸爸。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呢?
平衡父母的分工职能远远不够,因为受益人是孩子,不是你。
我们应该把一部分目光投放于母亲的情绪健康。妈妈们一味付出的同时,调整身心,修养自己,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老师认为,大家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思考和改善:
如何放下“输赢”的执念?
我是否焦虑?如何自诊?
直面“高竞争感、低竞争力”的困境
01如何放下“输赢”的执念?
“我的孩子要上一所好的小学。”
“在好学校里,我的孩子要排名前五。”
“别人超过他了怎么办?”
一直以来,有个观念叫做:我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它本质上是一种过于简化贫乏的人生观,只看到孩子的事业线,而忽略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线。
陈默老师提到,有一个妈妈特意找她问:为什么你说起跑线不重要呢?
陈老师回答,你若要讨论起跑线,早在你怀孕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
这听起来有些扎心,却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是被裹挟的,应试教育下,我没有办法不焦虑。
这里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80年代的应试教育,大学录取率比现在低很多,十几人里才录取一个,为什么家长没有很焦虑呢?
从宏观来看,因为那时候温饱问题刚解决,贫富差距不明显。
如今,我们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需求,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进一步触达灵魂生活(比如艺术鉴赏力等)。
你努力向上,却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于是产生了挣扎、担心、恐惧,这也是是家长不自信的投射。
所以你在任何事情上都是不安的,这种不安最终浓缩在了你最在意的孩子学习上。
02隐性焦虑症状的“自诊”
有人说,我不认为我是焦虑的。
以下是两大隐性焦虑症状,可以供大家自查。
1、忍不住总爱讲学习
当你家里有一个上学的孩子,是不是一百句话里有一半都会落在学习上?
是不是孩子从学校回来,只愿意关注他学习上的问题?
考前的两个星期,你有没有不停地讲考试?“快点复习”、“快点做题”、“准备得怎么样了?”……
对于孩子的分数,考得好有奖励,考不好会忍不住摆脸色、斥责。
近年来,产生一个新名词,叫做“考试焦虑症”,孩子考前头痛、胃痛、肚子痛,带他去医院,却什么问题也检查不出来。有的孩子平时表现不错,每逢大考必不行,都是因为家长的焦虑折射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你在工作中,总有人在你耳边催:“快一点啊”、“抓紧点”、“你效率太低了”,你会不会有心理负担和压迫感呢?
长期被催促的人,会有两种极端表现:一:强迫症。比如写字的时候,擦了写,写了擦,要像印刷体一样。二:什么都不主动做。你说一件事,他做一件事。
陈默老师提到自己的一个朋友,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爱好,但是没时间,退休以后非常开心,一口气报了三个舞蹈班,两个声乐班。原以为从此开启了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但是有一天却坐在沙发上拿着手机,看着舞蹈班打来的电话,哪里都不想去。
哪怕是你最向往的事情,如果被长期安排和催促,都无法保持热情。成年人这样,孩子亦如此。
2、和外界比,和自己比
另一种焦虑的症状体现在与外界的攀比上。
有人说:“我也知道过度攀比会让自己心生不快,可是怎么克服呢?”
我们应该先明白一个道理,人是唯 一的,不存在可比性。
陈默老师提到自家小区里的一个老人。老人参加追悼会回来后,对她讲:“他年轻的时候他看不起我,却没想到比我先走了。”
生命的最终,所有的比较都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妈妈,你的自信不源于“是否培养了更成才的孩子”,而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孩子好东西”。
放下“完美妈妈”的执念,用心呵护孩子,给予所需,就是一个好妈妈。
03直面“高竞争感、低竞争力”的困境
研究表明,母亲的话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而且孩子是愿意为母亲做“牺牲”的。
你明知道很困难,仍然想让孩子初中或高中考入某个学校。
你在与他人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会有所感知。他也觉得自己做不到,想逃避却不敢逃。
当孩子没办法达成母亲的愿望,心里的负疚感是很重的。
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高竞争感、低竞争力”的孩子太多了,他们从小就要承受自我认知和社会坐标的落差。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要怎么调整呢?
随着《家庭教育法》的颁布和落实,越来越多的爸爸已经参与到育儿的过程中,陈默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送给所有父母。
一是,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真正意识到孩子长大需要等待。
其次,搞清楚你是什么角色,不要让角色功能错乱。比如当孩子还在寻求庇护的阶段,父母却争着当教导主任。
再者,意识到父母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你的成长集中在负面情绪上、积极态度上、热爱生活上、还是追求进步上?都会直接传递给孩子。
如同前面讲到,父母如果没考上某所高校,如果发自内心地遗憾,自己去备考,孩子看在眼里也会思考,究竟是游戏重要还是学习更重要。
做孩子的加油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是加油;理解并开导孩子的情绪,就是能量补充。
坚守教育理想,拥抱时代变革
家长看过来!2022年度远播教育第五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将于10月22日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3F(浦东新区花木路1388号)盛大举办!欢迎家长们关注参与!更多IEIC大会详情可点击下方报名通道了解~
届时众多上海国际化学校、周边浙江、江苏热门国际学校以及留学等教育机构都将齐聚,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国际本科留学等全阶段。家长们可以在场与热门国际化学校校长、招生官面对面沟通,干货多多、亮点爆棚!欢迎有需要的家庭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