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今天的社会是什么样,未来社会又是什么样,其实,每个人对此的认知都不一样。
总结来讲,我认为21世纪有三个共同的特征: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技为牵引、全球化。
——摘自第五届IEIC大会毛克非博士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是第 一生产力、人才是第 一资源、创新是第 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是强国的根本,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工程。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性人才?
在第五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圣华紫竹学院总校长毛克非博士带来了主题为《国际高中的创新性和探究性教育》的主题分享。【点击咨询圣华紫竹学院】
毛克非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博士后,曾任日本国家空间研究所研究员、STA院士,精通高等数学、数学和物理学,是国际教育专家,拥有二十多年的中外国际教育管理经验,一起来听听他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怎么看的。
图 | 毛克非博士 IEIC现场分享
*以下内容根据毛克非博士在第五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公众家庭论坛上的发言整理,为方便阅读,以第 一人称视角陈述。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严肃的课题,但想想其实也很简单。
教育即是如何培养人,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平台,如何满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在谈如何培养人才之前,我们需要看看目前面临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
我们常说,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今天的社会是什么样,未来社会又是什么样,其实,每个人对此的认知都不一样。
总结来讲,我认为21世纪有三个共同的特征。
一、如今的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今天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生活、创业,还是财富的积累都是离不开知识经济。
二、如今的社会是以科技为牵引的。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也都离不开技术的驱动。在过去二三十年,技术的不断飞跃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可以享有今天的生活品质。同时,学校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将如何去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三、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在过去推进全球化的四五十年中,中国是一大受益者。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启了融入全球经济的新征程。一转眼,二十年过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本人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者。
图 | 毛克非博士PPT分享
1988年我选择出国,动机很简单,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那时手里没钱,不像现在的孩子条件这么好,父母能够为教育提供所有的支持。所以,那时我选择学校的标准就是看哪所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
当时,我收到了好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了入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原因是麦吉尔大学提供了奖学金,大概在1.5万美元左右。
当时一起去麦吉尔大学的公办老师,一个月生活费在400美元左右。我当时的学费是7200美元,1.5万美元的奖学金扣除学费,余下供给日常花费其实绰绰有余了。
这其实就是当年选择在麦吉尔大学攻读博士的初衷,有一点天真,不过后来我也慢慢了解到麦吉尔大学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学校之一,也是当地知 名度比较高的学校之一。
当年偶然的机会让我出国深造,没想到的是,一出去就是十几年。在加拿大读完了博士后,我又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工作,2006年回国,这之后我就一直从事国际教育。
我想,享有国际教育的机会也是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之一。
今天我们依然在实践全球化的要求,世界和平需要互相的尊重、互相的理解、互相的认知,因此,文化交融是必须的。
全球化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挑战呢?21世纪人才需要的综合素质包括全球化的视野、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独立的人格等。
接下来我想具体说说如何做好人才培养。
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国际化学校的校长,我同时也在教学一线上课,学生称呼我老师,我也有责任和义务教好学生,不能辜负家长们的信任。
培养好面向未来的人才需要做到“四个确 保”:
第 一,要确 保学生在学校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身心健康,从人生的长度来看,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可能比他们的学业更重要。
其次,我们要确 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在学校,孩子的日常活动都围绕学习展开,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学术的顶峰,我希望孩子们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我们去发掘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举个例子,大家买房子的时候都知道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即房子所在位置是最重要的,而讲到教育也是一样,最重要的就是motivation、motivation、motivation,孩子有没有内驱力,有没有学习的动机非常关键。
还要确 保实现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和专业选择,确 保学生对学习有热情,可以挖掘学习的潜力,可以自信地面对生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是作为一所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最终,我们要确 保为全体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服务社会做好准备。学生来到学校以后,我们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毕业后可以前往向往的大学读书深造。
我们希望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还可以获得一些知识以外的技能,比如在学校独立学习,学会如何生活;比如学会如何和他人共存,学会成为一个社会的公民,成为社会的优异的一员。
科学的课程体系
再来讲讲课程体系,多样性在教育生态里十分重要。生态如果同质化了,就缺失了原本的生命力。生物界也是一样,生物的多样性带来了生命力,带来了创新力。
圣华紫竹学院在教育实践中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学科选择,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按照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去选择课程,这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和选择。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要用综合性的思考做好教学的创新。
图 | 毛克非博士PPT分享
还有就是探究性学习的架构同样重要,现在家长们可以看到有各种不同的国际课程,比如华二紫竹就开设有IBDP、AP和A-level课程,这些课程有不同的体系、思想以及文化的特质,这些课程也正走在改革的路上。变革中心强调的就是创新型教育,无论是AP课程的Capstone Diploma,还是IBDP的研究性课程等,其实就是在倡导独立学习、探究型学习。
此外,我们讲的跨学术学科的学习,也就是各式各样的知识竞赛,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课程,比如说美国的数学竞赛、物理竞赛,英国皇家的化学竞赛、生物竞赛,还有加拿大的各项竞赛等等。不同竞赛本身也是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对学校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如今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有研究型学习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挖掘兴趣爱好,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课题;如何规范学生的探讨,以及他们的学术报告......
创新是目前教育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学校平时的课程架构来看,不管是课程实践,还是对学生的日常帮助,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图 | 毛克非博士PPT分享
在日常过程中,学校基础课程的内在融合在哪?
这些基础课程对于其它工程类、社会科学类以及材料类专业都是在走向融合,走向综合性的学习。
教学不仅仅是要求会做题,而是要理解、会分析,会进行知识的迁移,才可以谈得上走在建构知识和创新知识的道路上。这也是学校在过去和未来里要强调、要讨论的问题。
图 | 毛克非博士PPT分享
华二紫竹在物理学、数学和工程学科的教育方面比较有特色,这也是我们学校的特点和文化,可能也和我本人是学物理出身的有关。
在华二紫竹,我们更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跨领域、跨学科内容的融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会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图 | 毛克非博士PPT分享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同样非常关键,毕竟在一线上课的还是老师们。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有经历过知识的积累和创造的过程,其实是很难把学生培养起来的。
因此我们对于老师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有能力、有教学经验、还要有研究的经历。
圣华紫竹学院里大概有部分老师具有博士以上的学位,但不是说非要有博士学历才可以教书,而是要知道知识是什么,知识是怎么来的;要知道研究的过程、探索的过程,这样的理念又可以传递给学生。
在一所好学校里,有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他们可以把学校文化带向创新型发展。
校园硬件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同样有教育的功能。在平时学生的生活、起居、活动面,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现代教育的氛围,一种技术对他们的影响。
图 | 毛克非博士PPT分享
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是实验科学,实验科学的本质就是要懂得如何做实验。一所学校要做创新教育,一定要有好的实验室,一定要把上课的场所从教室搬到实验室,让研究性的学习在实验室当中展开,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
学校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可以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创新教育学习提供条件和资源。
孩子们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在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一个优异的人才。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脚踏实地、如履薄冰地服务好每一个家庭,教育好每一个同学,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信任。
谢谢大家!
大会中,毛克非博士接受了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文汇报、人民网视频、网易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搜狐网、网易网、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新华网、中新网、上海热线教育频道等多家纸媒、网媒的采访,针对如何培养出走向剑桥的学子进行了现场分享。
“经济学是剑桥最有竞争力的专业之一,每年在中国录取的人数不到10人,非常具有竞争力和挑战性。
我们的卢同学有幸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录取,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现代经济学非常考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因此数学的定量分析能力对于学习经济学的孩子而言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数学基础打牢。
剑桥大学的申请除了笔试之外还有面试,这个过程会考察对经济学的理解、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如何能够使用现代经济学的工具来解决经济学问题。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从课程设计到附加考试的准备,从写作能力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做了一年到两年的准备。培养人才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对学生设定好明确的目标,最终才能够顺利达到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