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上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
我的孩子在公办学校读书,却总是跟不上学校的进度,成绩也不是特别好。我担心再这样下去,孩子没法应对高考的激烈竞争,在国内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那么该不该让孩子转学去国际学校,将来走出国留学的道路呢?我又担心他适应不了国际学校的教学,如果以后再想转回公办学校,会有一定的难度。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参加了6月10日远播教育主导的《名 校长论坛·教导有方圆桌派》第三期,其中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徐永初校长的分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 | 徐永初
徐校长同时拥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育经验,对体制内学校和国际路线都非常熟悉。对于不同升学路径的选择、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是否切换赛道等问题,她都给出了值得参考的解答。
*为方便阅读,以下内容以第一人称呈现。
“体制内中高考”和“出国留学”怎么选?
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要遵循教育部规定的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此外,每所学校依据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目标,都有其特有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
比如,包校注重中西教育有机融合,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中国国家课程+”,以中英双语并行的教学模式既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又创设条件,把国际公认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习的评估理念融入教学当中。
包校高中阶段为市教委认定的“国际课程试点学校”:开设IGCSE和IBDP课程,同时认真做好中国国家课程的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四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也正实践尝试如何将国际课程与国家高中课程进行匹配融合。
当然,其他学校也是一样的,通过整体的课程方案、课程架构实现本校的目标和理念。
因此我觉得两种教育体系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看每个家庭、家长的期待是什么,还有每个孩子的适应性、今后的出路方向怎么样。
提供平台和机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生长力
有些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但兴趣不一定是你计划好就能培养出来的,结果也不一定是你所要求的。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我认为:
◆ 第一要留有空给孩子;
◆ 第二要给孩子自主机会;
◆ 第三要让孩子广泛地接触到多种可能。
举个例子,在刚结束的12年级毕业典礼上,有一个学生使用无人机拍摄校园景象,这一小小的举动背后,其实是孩子成长的缩影。
在和这位学生交流后我了解到,他是八年级转学进来的。由于不断换新环境,之前还因为特立独行被罚过寄宿,所以孩子从小的心路历程有点创伤,刚来包校时不太愿意讲话、很难接近。
但是其他孩子没有歧视他,还在小组活动中慢慢发现了他的亮点:在摄影方面的取景、布局、光线处理得非常好。这不仅激发了他的自信心,而且让他逐渐能跟同学们融洽相处。
在此之后,老师也经常鼓励、帮助他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比如,他想参加一个的航拍比赛,得到了学校老师的一致认可与帮助。他在比赛中拿了一等奖,全世界范围内被认定的只有600人,而且都是成年人,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不仅如此,物理老师还引导他思考,在航拍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逻辑和构思如何?结果孩子在11年级到12年级间喜欢上物理,成绩突飞猛进,并在IB学科里面学习了商业、物理和数学。
孩子跟我提到,从小爸爸会给他买船、车等模具型玩具,而妈妈爱好摄影,经常会给他分享各种故事。父母的行为给他提供了资源,并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后来在包校的学习,他也收获了很多帮助和启发。自此,这个孩子对将来的学校和专业选择,有了非常笃定的方向。
这就是一个孩子凭兴趣找到自身的生长力,并从兴趣发展到情趣、志趣的例子。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该刻意贴标签或道德绑架,而是给孩子提供平台和机会,激发他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孩子是否适合出国在哪个时间点做选择?
另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孩子高中毕业以后要不要出国?只有高考成绩不好的孩子才适合出国吗?其实我认为,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天分。
我想起之前有个孩子,初中在男女混校读,高中考到了包校的特色班。班里每个学生的天分不一样,有偏文科的,有偏理科的,有均衡发展的,也有爱好小众的。
这个女孩偏文一些,喜欢文学、诗歌,英语也不错,但是她的数学特别差。当时班上有很多理科学霸,班主任恰巧还是数学老师,所以她的压力非常大。这个孩子也特别有个性,抵触课外补习,后来几乎放弃了数学。
有一天她突然跟爸爸说我不考大学了,想报名音乐学院学声乐。她的父母听后十分焦虑,连忙跟各科老师沟通。
通过开会讨论,语文老师说这个孩子在文学方面特别有钻劲,看了很多世界范围内文学大咖的著作。英文老师也说她有时会写英文小诗,在这方面很有优势。
于是,我们就让她进了文学社做报刊、写文章,还在诗歌大赛分享自己的作品。因为孩子喜欢唱歌,老师让她在教育剧场活动中带领班级表演节目,从写文本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带动了整个班级的干劲。
这些活动也邀请了她的父母参与其中,他们没想到孩子竟然还有这方面的特长和贡献,并且成为了班级的明星,也大大提升了自信心。
等到选择升学路径的时候,我们建议这个孩子走出国路线。因为她的理科成绩不太好,会拉低总分,在国内考不到很好的学校。
我们帮她挑选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文学专业,课程方向都是她擅长并感兴趣的部分,孩子如愿拿到录取,目前在多伦多大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她后来告诉父母,很感谢包校老师给自己的建议和帮助。虽然每个老师都有学术专攻,但老师并没有将思维固化在自己的学科上,也不把学科强加于人,而是鼓励她发挥所长。
所以像这样一类孩子,可能通过高考在国内拿不到985/211的名额,但是凭喜好和特长,可以申请到国外比较符合专业发展的大学,那我是建议把孩子送出去的。不一定非要去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也可考虑一些小众的文理学院。
是否有必要切换赛道难度如何?
关于切换赛道的问题,在我看来,如果孩子初中在公立学校读书,到高中再进入民办双语国际学校完全可以。
拿包校举例,我们把中西的教学方法融合得很好,在作业方面的操练性可能没公办学校这么多,但是思维性的培养一点不差。而且大多数学科都需要中考,有些小门类用的是自己的命题,但也要通过政府专业部门的审核。
但如果已经进入国际学校的初、高中,想要再返回公立学校,那是很难的。小学的难度还好,但是高中很难。
如包校的高中除国家规定的四门课程以外,全员实施的是IB课程。而公办的高中完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规定,更强调单科学科的结构体系,考试也依据课程标准大纲来考核,评价方式完全不同。
不过,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今年包校就出了一个1%概率的特例,有个学生的家长希望自家两个孩子以后都在国内发展,孩子自己也不想考国外的学校。但是要拿到高中,必须完成10-12年级规定的课程。
虽然完全对接国内高考的难度很大,但包校的老师还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同时孩子利用学校假期、暑假进行补课,父母也帮她选了一个机构来培训美术专业,以后想报考中央美校。
出于爱好、内驱力和坚毅性,孩子高考结束后的估分挺不错的,相信可以顺利录取中央美校。
我曾经问过她,如果以后还有这样反向选择的孩子,你有什么建议吗?
她说,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哪怕今年没考上,明年照样考。经过在包校的学习,我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再吸纳另一个赛道的知识,另外就是要坚持,只要坚持下去相信总有发光的机会。
听了徐校长的分享,一个个真实又生动的例子让我记忆犹新。她一直提到,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为他们提供资源、平台和帮助,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方向。
我想,我们家长也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意见,而不是一手操办孩子的人生。有时候,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直接说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