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为孩子选择学校,考虑的是“大家都走这道路”,还是“用现有的经济条件满足孩子的自我愿望”?我希望有选择能力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参与感。
——沈建军 第七届IEIC大会主题分享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数据,目前全球12亿的10-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情绪达到临界点后,才真正顿悟。
学习=痛苦?协和教育中心督学校长沈建军先生针对“如何提高在校学生的福祉”进行了分享,让我们共同回顾。
协和教育中心督学校长沈建军 | 第七届IEIC大会主题分享
*本文为沈建军校长在10月26日IEIC大会的演讲回顾。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19岁就开始做老师,从2000年开始做国际学校的校长。从事教育多年,我今天想谈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学生的福祉”。
首先我想问:你的孩子开心吗?
我觉得今天的孩子不够开心,他们很多时候都是被成年人设计、被社会裹挟的。他们没有参与度,甚至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都没有。
记得我小的时候,会到沙滩上尽情玩耍,会把砍好的柴放到牛背上。但今天的孩子更多看到的是书本里的世界,被喂食“间接经验”。
教育面临的一个最 大的问题是什么?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年代,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如何教育这一代人。
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他将福祉定义为五个组成支柱:
Positive emotions积极情绪——感觉良好
Engagement投入——全神贯注于活动
Relationships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
Meaning意义——有目的的存在
Achievement成就——成就感和成功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福祉的四个基本要素(Dahl et al. 2020):
1情绪恢复能力
孩子从消极情绪中恢复的速度,是需要练习和培养的。
2积极的观点
孩子是否总看到负面的东西?当一杯水快喝光了,他认为“还有三分之一”还是“只剩三分之一”?同一件事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3专注力
当我们专注于眼前,更容易寻找到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
4慷慨
“利他主义”是孩子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曾有家长跟我说,他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现在不想和零基础的孩子一起学了。我会告诉他:您的孩子可以去教别的孩子,他将学会如何与对方建立联系,如何帮助别人,这是非常好的成长机会。
如今,“内卷”已成为一种时代特征,我们如何为孩子创造福祉呢?
我经常跟身边的朋友讲,想想你当初你创业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当你为孩子选择学校,考虑的是“大家都走这道路”,还是“用现有的经济条件满足孩子的自我愿望”?
我希望有选择能力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参与感。
曾经有一个孩子讲到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是“你吃了没有”,跟爸爸之间的关系是“你现在要去哪里”。
这样家庭关系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
我们要想一想,今天孩子回到家开心吗?不要一味问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可以问问孩子是否有可以分享的趣事。
随着今年的IB全球年会在韩国落幕,学生的Well-being被提到一个更高的维度。联合国经合组织的“PISA考试”中,已经把Well-being作为其中的一个测试要素。
对此,我们做了很多措施。比如开展常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友谊周等活动,并且非常重视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
我接触过一位来自广西南宁的妈妈,她的女儿因为抑郁症自杀了,但是她做了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开创“半夏的自留地”公众号,发起公益事业,来帮助那些有抑郁倾向的孩子。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考虑一下“任务”的优先级,给孩子留一条“情绪的通道”,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要成为最后压倒孩子的那颗稻草。
我女儿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你的女儿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不做读书笔记。
现在我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至今我都没有因为此事而责备她,因为我知道她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比摘抄好词好句更重要。
家长得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同时把需求反馈给学校。
国际教育家庭在追求福祉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第一,了解国际学校学生的特殊性。
国际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前些天,我遇到一个家长,他是一位企业老板,他对我说孩子在全英文幼儿园上学。我毫不客气地跟他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英语水平没有那么重要。母语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考深度。
包括学科探究,如果没有母语作基础很难深入下去。我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国际生需要学好母语,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第二,搞清楚什么是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对立面。它是扬长的教育,我们要好好思考一下,孩子长处在哪里。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选拔机制,这是不可避免的,国际教育同样存在“卷”的现象。假如因为逃避“卷”而选择国际教育,初衷就错了,结果也将产生偏差。
第三,关于身份认同。
我们英语再好,也很难融入国外文化。最重要的是拥有一种能力——在异国他乡展示中国人的特质和精神面貌,从而做到文化的交流融合。
第四,追求长期效益还是短期效益。
比如在初中阶段,付出时间和汗水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可能就会“原形毕露”。如果耗费精力所获得的短期效益,不足以支撑长期追求,我们就要考虑换一种教育方式了。
第五,升学方向是父母的期待还是孩子的追求。
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孩子,更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和发展,这也是招生制度所决定的。
第六,明确孩子留学的目的。
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一个在国外生活的孩子,而是希望他出得去,也回得来。
以上就是我今天关于“学生的福祉”分享。